8月10日? 第二天
今天一早從貴陽坐動車趕往從江縣。
列車上除了忙著和孩子一起做瀟瀟老師布置的游學作業之外,再次感受貴州高原的山重水復。列車一路在綿綿不絕的青山間穿行,隧道接踵而至,讓你來不及欣賞近在咫尺的蓬勃和蔥榮。來自北方的我,仍然新奇地看著這一切。
平坦的地方才有機會端起相機。這里想必就是一個鎮子了。
到達從江,立即感到了空氣的濕熱。因這里地處貴州東南部,與廣西接壤,地形已接近丘陵了。
天空中,烏云涌動,預報有雨欲來,幸好并未降臨,充分說明這個集體人品爆棚,哈哈。出站后,大家在這里留下了唯一的合影。那時,彼此間仍還有些陌生。
侗族導游仙鳳熱情迎接了我們,大家轉乘大巴,前往岜沙苗寨。車子在新修通不久的山路上穿行,貌似繼續往深山里挺進,穿過的隧道中最長的3000多米。
話說仙鳳以一曲侗歌開場,一路上陸續給我們介紹了一些苗族的風俗習慣。但百聞不如一見,在寨子里實景實見,才有更深的體驗。
在寨門口道路兩旁,樹木參天,導游說,每個岜沙人在出生之后都會種一棵樹,待到離開人世時,便以此樹為棺,安然長眠。
百科中這樣寫道:
在他們的觀念中,人是大自然的子孫,人的一切都是樹給的:遠古的先民為避野獸棲于樹上,后來以樹為材建房筑巢,樹給人提供取暖用的柴、做工具的料、以及飽腹的果實。最老的樹就是最古老的祖宗,老樹就像祖宗一樣的時刻保佑著他們。岜沙山寨植被茂密,這是幾百年來自覺愛林護樹保護生態的結果。
在寨子口遇到一位老伯在編竹簍,他手里的刀常配在腰間,隨時取用,墻邊豎立的是他的槍,他告訴我們岜沙男人的一個傳統:”刀不離腰,槍不離肩“。大約就是這樣的意境:
為尊重他們的習俗,有關部門特批,允許岜沙男人每人有一桿獵槍。于是,這里成為世界上最后一個槍手部落。
岜沙屬黑苗的一個支系,他們的衣服都以黑色為主,岜沙女人自己紡線織布,用木槌將布捶得又亮又挺,加以繡染,土法做出的衣服紫黑發亮,防雨防風。
我們有幸親眼見到苗族女人在酷熱中埋頭捶布的場景,一塊小小的布要這樣用木棰捶上半天時間,摸上去那布如紙一般薄薄、滑滑的。
在我們午餐時間,耳邊一直傳來“梆梆梆”的打布聲音,仿佛訴說著這個寨子的古樸和原始。
岜沙女人一般上身穿大襟黑上衣,衣上領口,袖口,下擺飾有做工精致的花邊和圍布,下身穿黑百褶短裙,如上圖帶有白邊的表示已婚了。
仙鳳導游說,他們侗族的百褶裙是不洗的,因為布是用植物染料來染,一洗會掉色,所以要一直到穿爛。不過一般盛裝時才穿。不知苗族是否也如此。
印象深刻的還有苗族姑娘的頭發,長長的烏黑油亮,盤在頭頂。聽說她們會在頭發上刷上一層菜籽油,且不常洗頭發,那整齊的發辮加上些小裝飾就是屬于她們的美。為便于隨時修整,她們的頭發上還會插上一把小梳子。
岜沙男人則愛武裝,除了出門必帶刀槍外,頭上也留著四周剃光、頭頂留長且挽起發髻的武士發型。現如今,很多岜沙人為了生活方便,衣著、發型等等也有了很多的改變,那份對于獨有文化傳統的繼承就顯得彌足珍貴。
我們緩緩行至寨子的廣場處,在這里用餐,飲食是否習慣一直是我行前比較擔心的事情。結果發現還不錯,總有喜歡的美味來填飽肚子。
觀景客棧的大堂是餐廳,三面都布滿了大窗子,是名副其實的觀景平臺,可以遠眺群山和寨子的一角。一進去就感覺自然之風習習,與外面的暑熱完全是兩重天。
團隊中的攝影師張大哥拍下了許多讓我們無限回味的照片,他是我們此行的福音。
找到這張照片,我倍感親切,味蕾仿佛又把我帶到了那個寨子、那個時刻,一切似乎重現眼前,這就是和那里產生了鏈接吧。
茶足飯飽,我們繼續游覽寨子,深入觀看和拜訪他們的吊角樓、糧倉、曬谷架等。一直很喜歡那種未經雕琢的自然質樸之美,這些吊角樓便是。不著一顆釘子,不用一絲油漆,完全經由匠人的巧手,將原木打造,“拼插”出或兩層或三層的小樓。
他們的吊角樓是用杉樹造的,杉樹木耐腐防蟲,是建筑的好材料。因為雨多潮濕,一層一般用來放雜物或養牲畜,二樓住人。為了防火,有的單獨建造糧倉,以免萬一有火災時家產全部毀于一旦。
現在還有部分房頂仍然使用樹皮。
這是正在建設中的新房,好希望擁有這樣一座木制的小屋呀~
我們帶著小禮物走訪了一戶岜沙人家,發現他們的日子依然十分清貧,屋子里器物散落雜亂,寥寥幾件現代電器如冰柜、洗衣機放在屋子里代表著生活水平的改善,但和周圍很有一種違和感。一樓放置著生火做飯的灶和一些田間生活中使用的器具,二樓是他們居住休息的地方。
問候過樓下抱著幼娃的女主人,我們來到樓上參觀,走到半堂才發現男主人正在睡午覺,原來木制的樓房可以不用床,地板上鋪張席子就是了。男人似乎未曾感覺到我們的到來,我們一行忍不住好奇心居然也堂而皇之來往于兩邊的樓梯了,想想真是抱歉。
這邊苗寨的一個傳統是女追男,所以女孩會有要早早把自己嫁出去的壓力。我們所去的家庭女主人看起來非常年輕,她告訴我們說已20歲了。導游還說,苗寨男人每被一個女人喜歡或追求,就會得到一個花袋,掛在背后的衣服上,即使已經結了婚的男人依然可以得到女人的喜歡和表達。于是,在下午的表演場上,這成了我的一項娛樂,就是觀察男人背后花袋的多寡,分析什么樣的男人會更被青睞。當然,并無果,哈哈。
走訪出來,繼續行走在寨子中,沿途看到很多糧倉和谷物架。如下圖左邊高高的架子就是晾曬谷物的,與右邊的糧倉一樣,都是經由這樣窄小的梯子爬上去。一行爬上去的大人孩子都是手腳并用的,而岜沙人則相當嫻熟,不僅徒手,且可以背著糧食上下,著實了得。
在寨子最高處,偶遇寨子里的白公事,女人們坐在旁邊閑聊,男人則蹲在樹下喝酒吃飯,看到我們到來,男人熱情地起身問候、敬酒。不勝酒力的女子們急忙躲開,山西的一個爸爸勇敢地接過了酒碗,緊閉的眼睛和鎖住的眉頭仿佛表明已經醉在其中~~
在路上瀟瀟老師憤憤不平苗寨女人的地位,因為路遇好多從田里勞作歸來的女人,看到的男人則在睡覺、喝酒。好吧,只有感嘆幸虧自己不是生在苗寨。不過,希望苗寨的女人們活得越來越滋潤、燦爛,如上圖中的姐妹!
下午三點要在表演場觀看演出,等待期間,瀟瀟老師拿出了準備好的法寶----小玩具飛機,孩子們在中央廣場開心地耍起來~~~
提前去表演場占了座位,在寨子游覽時很少遇到游人,但到了那里游人們陸續聚集,最終圍著表演場坐得滿滿當當了。等待的間隙依然有事兒干,孩子們做起了瀟瀟老師布置的游學作業--寫寫畫畫你眼中的苗寨。瞧,做得好認真有木有!
表演如期開場,當主持人上場一開口,我驚呆了,瞬間懷疑是否還在苗寨,因為身穿苗族服裝的主持人操著一口純正的普通話,主持自然而流暢,和一路走來看到的原始迥然不同。慢慢回過神來,才意識到自己未免太low了,這樣的表演每天都有一場,他們吃過的鹽可能比我喝過的水都多了。
整個表演仍然充滿原生態的感覺,苗寨婦女和漢子們身穿苗服、腳登黃球鞋,有的甚至打著赤腳,帶著傳統的樂器----蘆笙,陸續上場。期間,還表演了結婚、鐮刀剃頭、鳴槍等習俗。我所關注的什么樣的苗族漢子受歡迎之娛樂悄悄進行,不禁發現那位與時俱進、風度翩翩的主持人身后掛的帶子并不多,而一位在跳舞時野性十足,跳得歡暢有感染力的黝黑的矮個子倒是掛著很多,還有一些不明原因的花帶多多滴,不懂姑娘們是如何選的。不過我也是夠無聊的,哈哈。
圖中的女子看起來蘆笙吹得很賣力,其實并沒有真正吹,音響里有時會放伴奏,說明這樣的表演已經越來越成熟了。當然也會有真槍實彈,比如有名的鐮刀剃頭,看鋒利的鐮刀在頭上揮舞,真的讓人捏一把汗。
鳴槍時也要做好思想準備,因是群發,還是有些陣勢的。最后,大家走上場中央載歌載舞,宣告表演結束。
相比表演,我更關注他們的日常生活。岜沙周邊山連著山,田地也都在山上,只能原始地用手工勞作,岜沙人可能除了耕種田地之外,能有的大概就是旅游業帶來的收入了。來前聽說,和岜沙人照相是要收費的,心下不禁凜然,但老師又說給一元二元他們都可以接受,當即安下心來,這并不過分好么,畢竟我們在侵入他們的生活,而他們卻坦然地接受著我們的好奇。
告別岜沙,我們乘車前往肇興侗寨,不知在那里將會感受到什么樣的民族風情呢!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