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
一、游戲的起源
從目前的觀點來看,養育兒童是一個教育過程。兒童在這個過程中被教會玩什么游戲以及怎樣玩游戲。他同樣也會教會了與自己的社會地位相適應的程序、儀式和消遣。只不過這些對于其個人的意義,沒有游戲那樣重要。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一個人在程序、儀式和消遣方面的知識和技巧決定了他可以得到哪些機會,而他的游戲決定了他將如何利用這些機會以及最終的結果。作為人生腳本即無意識的人生計劃的一部分,他最喜歡玩的游戲也決定了他最終的命運,他的婚姻和事業的結局已經死亡時的環境。
游戲是孩子本質是出生以來最重要的生活經驗中學習而來的他們構成了每個家庭情感動力的基礎結構。
二、游戲的功能
游戲除了有令人滿意的結構化時間的社交功能以外,很多游戲還是某些個體維持健康必不可少的方式,這些人的心理穩定性是如此如此之差,而他們的心理地位又是被如此脆弱地維系著,以致如果不讓他們玩游戲,他們便會陷入一種不可逆轉的絕望甚至精神病之中。這類人將非常努力的對抗他人的任何反游戲行為。我們經常在婚姻關系中觀察到這一點,伴侶中一方的心理問題的改善會導致另一方的心理狀態快速惡化,因為對這一方而言與代理的游戲是維持平衡的頭等大事。因此游戲分析必須謹慎進行。
幸運的是,放棄游戲可以讓人獲得親密的獎賞,而擁有真正的親密關系是也應當是人類生活最完美的形式。親密是如此美好,以至于只要能找到與自己享受親密的合適伴侶,即使是最不穩定的人格也能安全而愉快地放棄他們的游戲。
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游戲是每個人的無意識生活計劃或腳本的動力性組成部分。他們的作用是填補在最終結局到來之前等待的時間,同時加速最后一幕的到來,腳本的最后一幕要求的要不是一個奇跡,要不就是一個災難,就取決于神的腳本是建設性的還是破壞性的。
感悟:
艾瑞克博士在這里說的游戲是指人的交際方式,每個人的交際方式都是一種相對應的游戲模式,艾瑞克博士上述的觀點認為兒童從開始學會交際以后就從父母那里習得并沿用了他們的“游戲”,即交際的行為模式,而這種行為模式則會成為一種習慣,甚至慢慢形成無意識的人生計劃貫穿一個人的一生。我想這就是原生家庭對于一個人的影響,很多原生家庭不幸的人一生都掙扎在這種不幸之中,他們之中有的有意識地想要擺脫這種影響,但是很多又在無意識中處處受這些“游戲”的鉗制,這種從兒童時期就開始控制他們的“游戲”讓他們的很多行為都不受控制地走向了同一個終點,即無意識的人生“腳本”。兒童時期的“游戲”規則讓他們無意識地將其作用于自己的一生,除非他們有意識的想要打破這些規則(即系統地學習人際交往心理學知識),否則很難改變這一結果。所以說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樣的,而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一個幸福的童年可以治愈一個人的一生,一個不幸福的童年將要用一生來治愈。
我也有過來自童年很不愉快的經歷,我也一直試圖想要掙扎著擺脫這種童年的記憶,但是盡管我想要避免這種事情,但是很可怕的是我在很多情況下都是無意識地模仿著我童年時期被對待的方式,比如婚姻,盡管我努力想要避免自己成為我所厭惡的父母的那種相處模式,但是很多時候我都無意識地模仿著他們:有時候跟先生發生爭執我脫口而出的話竟然都是我的父母曾經說過的話;我批評學生的話竟然很多都跟我的父母曾經說我的話一模一樣。我發現我已經不知不覺地走上了我父母曾經走過的路。這都是我的潛意識里面家庭對我的影響,在不知不覺中已經滲透到了我的血液中,印刻在了我的內心。可以說每一個想要擺脫原生家庭之痛的人終其一生都在掙扎著跟過去告別,但是往往卻又在無形中延續著父母走過的老路。這個時候我們必須要學會自我救贖,避免自己的孩子步入我們的后塵,感謝這本書的及時出現,可以讓我認真地自我剖析。
一個人很難不受原生家庭的影響,而孩子必將成為這種影響下的犧牲品,一個好的原生家庭能夠救贖至少兩個家庭,即自身的家庭、孩子的婚姻家庭。在我們這一代人中有很多人的原生家庭都有著這樣那樣的不幸,我在網上看到很多網友對于自己原生家庭的影響,他們都深受其害,有的人幸運的擺脫這些傷害,力求給自己的婚姻自己的孩子創造一個美好的生活方式,而有的則沒有那么幸運,延續了原生家庭的生活模式,可以說是父母的翻版。原生家庭對于一個人的影響延伸到各個方面:學習專業、就業方向、婚姻配偶的選擇、孩子的教育方式、朋友之間的相處模式等等都無一不滲透著自己從原生家庭里受到的影響。但是幸運的是我們這一代人雖然很多都受過原生家庭之痛,但我們所受的教育讓我們著眼于未來,對于自己的家庭和孩子都有一個認真的反思,并且做出了應有的改變,我們的下一代一定會比我們這代人有更健全的人格,這就是我們這一代人堅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