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鑒》之六 | 不惜毀滅自己,只為報仇的豫讓,結局究竟是如何的?
上一篇講到了轟轟烈烈的晉陽之戰,智伯瑤的大軍,在趙氏、韓氏、魏氏的合謀下,慘遭了滅亡。智氏一族,也全被殺滅。甚至智伯瑤自己的頭顱,都被趙襄子拿來作喝酒的容器。
可見,趙襄子是多么地痛恨智伯瑤。很早以前,智國就對智伯瑤說過,他侮辱段規的事情,趙氏一家是不會忘記的。智伯瑤的叔父智果,也說過,智伯瑤最終必將亡于他的不仁。
一、豫讓的行刺
這些都是后話了。把鏡頭遷回來,放在此時的晉國。雖然智氏一族被屠殺,但是有一個人卻悄悄偷跑了,這個人就是智伯瑤的大臣、謀士豫讓。豫讓一開始是給中行氏作家臣的。中行氏是東周時期晉國六卿之一,公元前632年成立,公元前490年敗亡。雖然也是晉國的卿大夫家族,不過沒有智氏、趙氏、魏氏、韓氏那么強大。
但是在中行氏那邊,得不到重用,一直都是默默無聞。最后,他來到了智伯瑤身邊。智伯瑤非常信任他,所以很重用他。豫讓因此也非常感激智伯瑤,對智伯瑤忠心耿耿。而就在豫讓準備好大施拳腳,幫助智伯瑤振興晉國的時候,晉陽之戰讓智氏一族被消滅。這真是造化弄人。
豫讓找到了機會逃跑,躲進了山里。豫讓對智伯瑤的知遇之情,讓他決心要進行復仇。于是他便假裝是一個受過刑罰的人,改名換姓,然后去了趙襄子的宮中,假裝修理廁所。他準備在趙襄子上廁所的時候,用匕首將趙襄子刺殺。
這一天趙襄子準備上廁所的時候,突然感覺到不安,有危險了。于是讓侍衛對廁所進行了搜查。果然將豫讓抓了出來。侍衛準備當場就把豫讓給殺了,但是趙襄子不同意。趙襄子認為,智氏一家沒有留下活口,這個人之所以要報仇,純粹是因為他是一個有情有義的忠臣,我小心謹慎一點就行了。于是就讓侍衛將豫讓放了。
二、豫讓漆身吞碳
但豫讓沒有死心。于是準備第二次刺殺。
他用漆涂在了自己身上,讓自己的皮膚潰爛,像一只癩蛤蟆一樣。同時,他居然口吞炭火,讓自己的聲音變得嘶啞,在集市上乞討。甚至連他的妻子,看到他都沒有辦法認出他來。有一次,被他的一個朋友認出來,朋友非常痛心,哭著對他說,以你的能力,去侍奉趙氏,一定能夠得到重用的,你為什么要這樣做呢?而且,要想報仇,哪有那么容易?
豫讓堅定地說,如果我去侍奉趙襄子,但同時又想著要去殺他,這是心存二心啊。雖然刺殺趙襄子是一件非常難的事情,我這么做,是為了讓今后那些懷有二心侍奉君主的人,感到愧疚。可以看出,豫讓確實是一個有情有義,忠心耿耿的人,而且同時又對自己的目標堅定不移,甚至于讓自己做出了如此之大的犧牲。
于是豫讓再次準備刺殺。有一次,在得知趙襄子即將外出的時候,提前埋伏在了一座橋下。趙襄子的轎子來到了橋上,豫讓殺了出來,但由于趙襄子已經有了防備,豫讓再次被捕。趙襄子看到豫讓如此忠心耿耿,實在不忍心將他殺了。但也不敢再次將他放走,趙襄子知道,豫讓有機會一定會再次行刺。
豫讓知道自己這一次沒辦法逃走了,于是請求趙襄子將衣服脫下一件,讓他斬衣服當做是刺殺趙襄子。趙襄子同意了,派人拿了一件衣服,豫讓對著衣服砍了三次,對天大呼:“吾可以下報智伯矣!”就是說,自己有臉面下去見智伯瑤了,便拔劍自殺了。
成語“斬衣三躍”便是形容豫讓的這一次斬衣故事。歷史上,許多仁人志士也對豫讓的精神贊賞不已。豫讓的忠心耿耿,確實令人感動。后人感佩豫讓一片忠心,也將邢臺市邢臺縣翟村西南角的一座橋,命名為為“豫讓橋”。同時,也有一個邢臺豫讓公園,用于紀念豫讓。
三、忠與愚
從豫讓的兩次行刺來看,他確實是一個忠心耿耿的人。這一點無可厚非。對于智伯瑤的知遇之恩,豫讓一直心存感激,乃至于在智伯瑤死后,漆身吞炭,兩次冒死行刺趙襄子。這一點精神,就足以讓后人為之感動。但也有人批評豫讓的愚忠,認為豫讓這樣做是不值得的。
在現代人看來,智伯瑤死了,換一個君主侍奉就好了,何必要這樣呢?對于歷史人物的分析,還是要注重回到當時的情景。仁人義士,愿意舍身取義,與當時的教育以及社會環境有著很深的關系。在他們看來,如果對君主懷有二心,一方面想著從他身上得到榮華富貴,一方面又想著要刺殺他,這是非常可恥的。所以,豫讓沒有選擇侍奉趙襄子。
一方面,對于智伯瑤的感恩,也讓豫讓沒有后悔過自己的選擇。畢竟,忠義,對他們來說,是比性命更加重要的事情。豫讓第二次被捕的時候,斬衣三躍,其實也是對自己的一個交代,終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終于有臉面去黃泉下見智伯瑤了。
歷史的厚重感,便來自于此。無論是忠與愚,對于豫讓自己來說,都是一條非走不可的道路。如果不行刺,他對不起自己的良心,他也將一輩子活在對自己的責罵當中。與其如此茍且地生存著,倒不如放手一搏,行刺殺之實。
義,人之所宜。說的就是這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