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
作者:黃衫舊事(來自豆瓣)
來源:https://www.douban.com/note/614727104/
前面雖然說道智瑤這個人有才無德,得罪韓國國君和國相,后來又分別向韓國、魏國及趙國所要封地,因為被趙國拒絕,帶領了韓魏兩國去攻打趙國,最后反過來家族被殺死且土地被瓜分。
這個歷史人物雖然落到如此的下場,但卻不曾想也有人為其報仇。此人就是豫讓。
三家分智氏之田。趙襄子漆智伯之頭,以為飲器。智伯之臣豫讓欲為之報仇,乃詐為刑人,挾匕首,入襄子宮中涂廁。襄子如廁心動,索之,獲豫讓。左右欲殺之,襄子曰:“智伯死無后,而此人欲為報仇,真義士也,吾謹避之耳。”乃舍之。豫讓又漆身為癩,吞炭為啞。行乞于市,其妻不識也。行見其友,其友識之,為之泣曰:“以子之才,臣事趙孟,必得近幸。子乃為所欲為,顧不易邪?何乃自苦如此?求以報仇,不亦難乎!”豫讓曰:“既已委質為臣,而又求殺之,是二心也。凡吾所為者,極難耳。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襄子出,豫讓伏于橋下。襄子至橋,馬驚;索之,得豫讓,遂殺之。
第一次刺殺是化裝為罪人,懷揣匕首,混到趙襄子的宮室中打掃廁所,打算趁趙襄子上廁所的時候殺之,結果被發現,詢問情況,趙襄子嘆其義氣,便放了他。
第二辭刺殺是趁著趙襄子乘車出行,豫讓潛伏在橋下。等趙襄子到了橋前,馬突然受驚,進行搜索,捕獲豫讓,于是殺死他。
豫讓為什么這么執著的去刺殺趙襄子呢?只因為在他處懷才不遇,終于被智瑤給重用了一把。他最初是范氏家臣,后又給中行氏做家臣,都是默默無聞。直到他做了智伯的家臣以后,才受到重用,而且主臣之間關系很密切,智伯對他很尊重。 在智瑤死去之后,為了知遇之恩而向趙襄子行刺。
對于他的行刺,朋友勸解到:你明明很有才華,為什么非要選擇這么一條路呢?如果投靠趙家,你一定會成為親信的,到時候你想要怎么做都可以啊?
其實撇開豫讓是否需要刺殺趙襄子這件事情來說,我們以史為鑒,可以看到一個底層小人物的職場故事。
豫讓剛出道的時候,沒有去到一個好平臺,在范氏和中行氏當家臣時,沒有展現自己才華的機會,于是跳槽來到了晉國,成了智瑤的手下。這位懷才不遇的小人物,終于得到了老板的青睞,才剛過上點好日子,老板自己作死一下子作到連家族都破滅了。那么,這個時候豫讓該怎么辦呢?按照我國歷史書喜歡的套路,此人必然是要去復仇,必然是要去酬打主君給自己的知遇之恩,否則怎么會憑借著一句“然所以為此者,將以愧天下后世之為人臣懷二心者也”,從眾多的小人物中脫穎而出名垂青史呢?
女怕嫁錯郎,男怕入錯行。男子跟錯了老板,也是倒霉一輩子。梁園雖好,卻非久居之地。智瑤看著花好朵好,卻非一個好的選擇。
每個君主或者大家族門下都有若干門客,當選擇投靠哪一家的時候,少不得要先做一番盡職調查。看看投靠對象是否有發展潛力。智瑤屬于從小被寵慣了的富二代,這個也就意味著肯定會忍不住為自己的馬仔們花錢讓其努力為自己辦事,但是這樣的日子并不能長久。因為在整個春秋戰國的博弈格局中,這樣的人雖然開始有一副好牌,但是卻沒有好的牌技,因為賭性太大,很容易就會中途出局。所以在真正投靠之前,還是需要選擇一個靠譜的投靠對象,以免自己一受了別人的知遇之恩,此生都要盡心回報了。
豫讓的個人品牌塑造缺乏策略,我們繼續往后讀史書,會看到毛遂自薦脫穎而出的故事,會看到馮諼懷才不遇彈鋏而歌的故事,可見很多有才之士一開始也是默默無聞的。如何將自己推薦到主君的面前展現自己的才華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技巧。雖然從史書上短短的記載,無法確切的了解豫讓到底有多少真正的才華,但是沒有辦法推廣自己,落得最初的抑郁不得志也是正常的。
因此我們就可以看到了豫讓的死循環。
缺乏個人品牌——>>在范氏、中行氏的不得志——>>由于沒有機會展現自己,導致在業內沒有名氣——>>個人目光短視,跳槽到智瑤手下——>>終于被重用了一把,結果老板狗帶了——>>為了報答知遇之恩,刺殺趙襄子———>>執意刺殺有主角光環的人物,所以只能被殺
豫讓是很多人在職場上的縮影,最后自己個人的道路越走越狹窄,實在是可憐又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