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澔【579】讀書是極為聚焦之事,志向越清晰,越不會“博覽群書”2022-03-01

原文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華杉詳解

孔子說,熟讀《詩經》三百首,交給他政務,他卻不能通達。讓他出使外邦,他又不能獨立應對。那他讀那么多書有什么用啊?

錢穆注解說,《詩經》“風雅頌”三百首,實際上是西周一代的歷史,內政外交,風土民情,無所不包。其治閨門之道,在《周南》《召南》;農事富民之道,在《幽風》;平天下、接諸侯,待群臣之道,在《大雅》《小雅》;而《頌》的部分,是政成事定后而作,得失治亂之情,盡在其中。所以,求通上下之情,制禮作樂以治國安民之道,盡在《詩經》。讀通了《詩經》,就應該能通達治國理政。

“專對”,《公羊傳》:“大夫受命,不受辭,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受命出訪,不能主君一句句教你怎么說話,那沒法教,因為不知道會遇到什么情況,所以你必須自己下判斷,自己應對,不辱使命。可以說,我們從小就受這樣的訓練,去鄰居家送個懂滴,回來媽媽問你,阿姨怎么說的呀,你怎么說的呀,那時候就開始被訓練“專對”了。現在公司派你出去見合作伙伴老板,回來領導也要一句句問怎么說的,也是專對。《詩經》的內容,言語溫厚和平而不激昂,但又立場堅定,意志準確,暗藏機鋒,讀通的人,一定會長于外交。

春秋時代的名臣,留下了大量“專對”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和孔子同時代的齊國名臣晏嬰,我們從小就熟悉各種《晏子使楚》的故事,無論楚國君臣如何想辦法捉弄他,最后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晏子的外交,不僅讓別國占不到嘴上便宜,還留下了一個“折沖樽俎”的故事,晉國想攻打齊國,派使臣來試探,晏嬰在酒席上就以各種外交啞謎,向對方展示了齊國的凜然不可侵犯,晉國就放棄了發動戰爭的打算。而在一起喝酒的齊景公,從頭到尾都沒看懂!晏嬰的外交,是不是在《詩經》上學的呢?史書上沒說。但是,當他面臨人生最大生死考驗的時候,《詩經》,正是它的精神武器。那是齊國權臣崔杼(zhù)發動政變,殺了齊莊公,把滿朝文武集中到姜太公廟里,要大家歃血為盟效忠他。好幾個不服的都被殺了,輪到晏嬰,他從容說:“我只忠于君主和國家。”拒絕盟誓。崔杼用劍頂著逼他發誓。晏嬰說:“崔杼,你讀過《詩經》嗎?詩曰:‘莫莫葛藟。延于條枚,愷悌君子,求福不回。’(葛藤一片到處長滿,蔓延纏繞樹枝樹干。和樂平易好個君子,求福有道不邪不奸。)”崔抒也不敢殺他。因為他殺齊莊公,是莊公無道,國人反應不大,而殺晏嬰,政治影響就太大了,于政變也不必要。晏嬰不參盟,但他也會忠于新君景公。

《詩經》是西周文明之集大成,《毛詩序》說:“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學詩有誦、弦、舞之法,朗誦、歌唱、舞蹈,潛移默化,修養每個人,教化全天下。同一本書,不同的人讀到不同的東西,戀愛的人讀到戀愛,就像人人最熟悉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而搞政治的人讀到怎么搞正事,搞外交的人讀到怎么搞外交,搞環保的人讀到怎么搞環保。總之一國之事,無論大小,都在里面,關鍵你讀的時候,你自己在想什么。你自己沒想到的、沒關注的,你肯定視而不見、讀不到!

讀書啊,人們只能讀到他本來就懂得的東西,不懂得的,就讀不出來,因為你不懂,就會有反應。那不讀,又怎么懂得呢?孔子說:“行有余力,則以學文。”你一定是在實踐中有體會了,你才能在書本中,在親人的總結中去學習提高。讀書的時候,切己體察,事上琢磨,放自己身上對照,放具體事情上琢磨,這才叫讀書。這書上,自己身上,具體事情上,不斷推循環,就是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否則,也是王陽明批評的,叫徒事講說,成天跟別人“交流”讀了什么書,就跟說買了什么包、買了什么車一樣,都是虛榮。這就是儒家常批評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本來讀書學習是為了自己要用,卻成了為和人講話炫耀消遣,幫別人讀了。

怎樣才能讀書有用呢?關鍵在于立志。立什么志向,就讀什么書。知道自己要干什么,才知道自己要讀什么。讀書是極為焦慮之事,志向越清晰,越不會“博覽群書”,因為必須要讀的書都讀不完,絕對排不上別的。所以啊,不要自以為讀書多,孔子說了:“雖多,亦奚以為?”讀那么多有什么用。無論你是“好讀書,不求甚解”,還是過目不忘,經常在別人面前大段背誦名篇名句,儒家說了,那都叫玩物喪志,沒有志向,還特愛到處學習,那“好學”,也是一種貪玩,或者是一種“只是落伍焦慮”,讀書,也只是把讀書當玩物罷了。人家玩車,你玩書,都是一樣的,玩。

這種讀書病患者,挺多。

劉澔覺

先說自己的志向,再說讀書的事情,有很多朋友找我幫忙推薦書,開書單,這真是有些為難我了,我永遠都無法為你開出具體的書單,就算我非常了解你,我們相處好多年的朋友,我也只是能說大概那兩句話,向你分享我的路徑。

在讀論語之前我讀了很多專業方面的書,方法論等一類的工具書。讓我去應用學習,很受啟發。隨著自己的成長,我明白,做事前面還有做人,我開始反思我自己很多行為和言語,而且隨著自己的工作,接觸的事情也越來越復雜,有很多事情根本不知道自己應該如何想,如何做,這人的義理,標準在哪。

之后就開始讀論語了,這種書就是要慢慢讀,讀的也不是希望它能怎么提供答案,這是累積的過程,每一句都有很深刻的智慧,慢慢體會。

實踐讀書兩條腿。還有很多小伙伴沒有開始每天讀書的習慣,我希望我們越來越幸福,我就在路上等你,期待你的加入。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