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樂學書院之學妹讀經
一字一句讀《論語》第279天
原文閱讀:
13.5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譯文講解:
孔子說:“把《詩》三百篇背得滾瓜爛熟,若是授予他政務,卻沒有能力處理;出使外國,也不能單獨做主應對,即使讀過的詩那么多,又有什么用呢?”
啟發思考:
? ? ? ? 本章強調了學以致用,也涉及到了《詩》在當時的實際用途。孔子曾經對兒子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季氏篇第十六》第13章)
? ? ? ? 孔子強調的是學習《詩經》的價值在于學以致用,希望弟子們不僅讀懂了、學會了,還要融入實際工作和生活中去應用起來。孔子教學生誦詩,并不單純是為了文學興趣,而且因為《詩》在當時的國事活動中有重要的實際作用。
? ? ? ? 春秋時代,國與國之間的交往,包括貴族間重大的公共場合、禮賓活動,詩是重要的交往形式之一。沒有這個素養和訓練,很可能就貽笑大方。
? ? ? 我們前面學過,孟僖子臨死前,強烈要求自己的兩個兒子跟孔子學習禮,就是因為孟僖子本人在出使外國時,在重要的外交禮賓場合由于對《詩》研究得不熟不透,對方頌詩表達某個意思,他居然一時詞窮,無法應對,有辱君命,這件事讓他深感恥辱,刻骨銘心。
? ? ? ? 孔子告誡弟子們,學詩不能光背誦,還要貫通,深刻理解詩的意思、活學活用。在實際政治活動中,能靈活恰到好處地運用,才算學會了詩。
? ? ? ? ? “專對”是指奉命出使他國的大夫,也必須在不得凡事請命的異國談判環境限制之下,擁有獨立判斷、做出主張的能力。
? ? ? 春秋時代的名臣,留下了大量“專對”的故事,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和孔子同時代的齊國名臣晏嬰。例如,各種耳熟能詳的《晏子使楚》的故事,無論楚國君臣如何想辦法捉弄他,最后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 ? ? ? 晏子的外交,不僅讓別國占不了嘴上便宜,還留下了一個“折沖樽俎”的故事。晉國想攻打齊國,派使臣來試探,晏嬰在酒席上就以各種外交啞謎,向對方展示了齊國的凜然不可侵犯,晉國就放棄了發動戰爭的打算。而在場一起喝酒的齊景公,從頭到尾都沒看懂!
? ? ? ? 史書是沒有記錄晏嬰的外交智慧,是不是在《詩》上學的。但是,當他面臨人生生死考驗的時候,《詩》正是他的精神武器。齊國權臣崔杼(zhù)發動政變,殺了齊莊公,把滿朝文武集中到姜太公廟里,要大家歃血為盟效忠他。好幾個不服的大臣都被殺了,輪到晏嬰,他從容說:“我只忠于君主和國家。”拒絕盟誓。崔杼用劍頂著逼他發誓。
? ? ? ? ? 晏嬰說:“崔杼,你讀過《詩》嗎?詩曰:‘莫莫葛藟,延于條枚,愷悌君子,求福不回。’(葛藤一片到處長滿,蔓延纏繞樹枝樹干。和樂平易好個君子,求福有道不邪不
奸。)”崔杼也不敢殺他。因為他殺齊莊公,是莊公無道,國人反應不大,而殺晏嬰,政治影響就太大了,于政變也不必要。晏嬰用《詩》表達自己的想法,他不參盟,但也會忠于新君景公。
? ? ? ? 現在,我們與他人的對話可能不需要熟讀《詩經》了,但讀書要學以致用的原則卻沒有變化。讀書的時候,切己體察,事上琢磨,放自己身上對照,放具體事情上琢磨。書上講的,能對應著反觀和指導到自己身上、自己遇到的具體事情上,這樣的讀書就是如王陽明說的“知行合一”。否則,也是王陽明批評的,叫徒事講說,成天跟別人“交流”讀了什么書,就跟說買了什么包、買了什么車一樣,都只是虛榮使然。這就是儒家常批評的“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本來讀書學習是為了自己要用到工作生活中,卻成了為和人講說炫耀消遣,幫別人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