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 衛靈公問陳(zhen)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

15.1? 衛靈公問陳(zhen)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陳”,就是列陣,軍陣,打仗。“俎”和“豆”,都是祭祀用的禮器。

衛靈公問孔子打仗的事。孔子說:“祭祀禮儀方面的事,我曾經學過。軍事方面的事,我沒有學,不懂啊!”

第二天,孔子就帶著弟子們離開衛國了。

在陳國的時候,孔子師徒被陳國的人圍困,沒有糧食吃,跟著的人都病了,站不起來。

子路急了,生氣的問孔子: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嗎?

孔子回答說:君子固然也有窮困的時候,但君子窮困的時候,還是君子。小人窮困,就亂來了。

??

日更演講,成就夢想!寫作加演講,七倍速成長!越付出,越富有。

親愛的戰友們,大家早上好!又到6點半了,我們繼續學習論語。按照慣例,我們還是先來復習一下昨天學到的內容。

論語憲問篇的第44章,也就是最后一章。這一章講的是:闕黨童子將命。或問之:“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說的是闕黨有一個少年,他受主人之命來向孔子送信,傳達信息,做主人的代表來見孔子。旁邊的人就覺得這孩子能夠作為代表出使,一定是很有出息吧。

于是就向孔子來詢問說:你看看這孩子怎么樣啊?后來是不是會大有出息呢?孔子就回答:根據自己的觀察,發現這個童子,未成年人,不到20歲,按說歲數比較小,人比較年輕,是不能像大人一樣在那個位置上就坐的。而他表現的不謙虛,大大咧咧的,沒有謙讓之心。

而在走路的時候,他也沒有能夠讓長者先走,而是和長者同行,進退之間缺了禮數。

從這樣的表現來看呢,他不是一個對自己很有要求的人,而是一個急于想得到承認的人。

孔子這樣說是有理由的呀,因為當時的風俗就是要尊老,坐的時候座次是非常有講究的,必須非常謙讓,是不能和大人平起平坐的。而且在走路的時候,必須要讓長者先行,除非需要個人帶路的時候,這是兩個概念。

而這個童子他毫無這種觀念和意識,根據他的言行舉止就能看出來這個人以后不會有大出息的。

從這里面我們也要吸取教訓,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被別人注視著,言行舉止其實反映自己的內心,要加強自己的自我修養,不要讓別人看到我們啥也不知道。一旦被人看輕了,再想改變也就難了。

好了,簡單的回顧一下昨天的內容之后,我們今天再來學習新的一篇,這一篇叫衛靈公。論語第十五篇,衛靈公的第一章,有兩段組成,先來看原文。

??

衛靈公問陳(zhen)于孔子。孔子對曰:“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未之學也。”明日遂行。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慍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陳”,通陣,就是列陣,軍陣,打仗。“俎”和“豆”,都是祭祀用的禮器。

俎豆之事代表祭祀方面的事情,禮儀方面的事情,這里面說的是什么呀?就是孔子在衛國,衛靈公就向孔子來請教如何打仗,孔子不想和衛靈公談這些。

那不談能行嗎?也不好,對不對?因此就找了個借口,借口就是對于祭祀方面的事情,禮儀方面的事情我學過,所以能和你多聊聊。但是關于打仗軍事方面的事情,我沒有學過,所以不懂。不懂嘛,也就沒得談了。

大家說孔子懂不懂啊?孔子不但懂,而且很懂。

我們知道,孔子他是著名的老師,精通六藝,六藝是什么呢?分別是禮、樂、射、御、書、數,其中射和御都是關于軍事的。

而且孔子還曾經主持過夾谷會盟,大挫齊國的威風。之所以能夠大挫齊國的威風,就是因為他事先已經做好了埋伏,讓齊國覺得無機可乘。所以在那次夾谷會盟中,孔子代表的魯國才能夠取勝,本來是人家安排的一個陷阱,所以在軍事方面,孔子是非常懂的。那他為什么不說呢?原因就在于他不贊成衛靈公用兵,因此就搪塞了事。

而且在此之前,上一次孔子來衛國的時候,他還曾經鼓動衛靈公去伐蒲。但是衛靈公覺得他說的有道理,就是不去實行。上次我讓你行動,你不行動。這次你想行動了,我覺得不合適,不正義,因此我就說我不懂。

這其實是一個推脫的借口,既然不想討論這個事情,就以不懂做推脫,說多了無益。

這一番對話另外一個就是說明兩個人道不同,拉不下去了,那怎么辦啊?道不同不相為謀,第二天孔子就帶著弟子們就離開了衛國。

說到這里,再給大家多說幾句,就是孔子和衛靈公,他們總是有緣無份。孔子第一次來衛國,衛靈公給了孔子6萬石的俸祿,但是沒有給具體安排,孔子就走了。

第二次孔子回來,衛靈公大喜,出城相迎,那是相當大的禮數,但是衛靈公自己年紀也大了,怠于政事,只想跟孔子聊天,還是不用他干事,孔子只好又走了。

這其實是孔子第三次入衛了,衛靈公問孔子軍事問題,孔子很郁悶,因為衛靈公始終看不到他的價值。

在《史記?孔子世家》里面還記載了一件事兒,說衛靈公問陣的第二天又去找孔子聊,孔子還是來談的是治國之道,如何把國家治理好。

他覺得作為一個國君,讓天下太平,讓老百姓有飯吃,把國家治理好才是正道。

可是衛靈公卻心不在焉,這個時候天上有大雁飛過,衛靈公就抬頭望天。對于孔子的話到底聽沒聽進去呢,也不知道。孔子看著確實是死心了,因為你跟他說什么都沒有用,他都聽不進去,說什么也都是白說。

因此孔子就徹底的走了,也就在當年的夏天,衛靈公就去世了,兩個人也就再無交集了。

那孔子離開了衛國到哪里去了呢?就在陳國、蔡國、葉國等幾個小國之間輾轉,這邊待幾天,那邊待幾天,也沒有更好的去處。

之后,他接到了楚昭王的邀請,請孔子入楚,這個時候大家要注意,在春秋那個時期,都稱公,沒有稱王的,那只有楚昭王稱王。

所以說楚昭王這個時候,楚國是大國了,具有相當的地位了,有一點僭越的味道了。

關于楚昭王的故事,我們也前面曾經講過,這個人是非常有才能的,也愿意去啟用孔子,打算給他幾百里封地,讓他好好的施展一下自己的才能。

知道這個消息以后,陳國、蔡國的這些大夫們就商量,說孔子那么有才能,一旦要是到了楚國,楚國一定會因此而非常的強盛。鄰國強了,對自己不是好事情,他們強了,要過來攻打我,把我們滅了,怎么辦呢?

于是乎,陳國和蔡國的大夫們就派人把孔子圍困起來,不讓走,也不說什么理由,就要把他們困死。

大家想一想,這些權臣的思維,既然孔子能夠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強盛,那為什么不請孔子到他們自己國家來呢?因為孔子來了以后對誰有利呢?對國家有利,

但是,對于這些大夫們不利啊!不比較不知道,一比較,孔子那么優秀和出色,那他怎么辦呢?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極力阻撓,堅決不能讓國君來啟用孔子,這也是孔子周游列國那么多年,一直得不到重用的一個原因。

楚昭王想用孔子,最后也是被阻止了。前面也曾經講過,有個叫子西的,是宰相,就問楚昭王:你底下的臣子,軍事才能的人有沒有超過子路的?楚王說沒有啊!

你底下的治國方面的才能,有沒有超過顏回的?楚昭王說沒有。

你底下搞外交的人,有沒有超過子貢的?楚莊王說也沒有。

那你給他幾百里的封地,他有那么強盛的人才,真做大了,還有我們什么事兒呢?

于是乎,楚昭王也就猶豫了。

在齊國的時候,國君也想用孔子,最后是被晏嬰阻止了,晏嬰個賢臣啊,大家都知道,但即便是這樣,也不敢讓國君用孔子。

這個陳國、蔡國更是如此,恐怕孔子到了楚國以后,會威脅到自己的國家的安全和自己的地位。

因此大家想一想,就是老板要想用一個人,其實是不容易的,外來優秀人才是高管團隊的競爭對手,所以要讓人雇用比自己強的人,需要胸懷,也需要有好的公司的用人機制。

這個時候,孔子和弟子們被圍困起來以后,情況就比較慘啦,出不去,又沒有補給,沒有糧食吃了,大家想一想,餓著肚子是什么感覺啊?有的就站不起來了呀。

這個時候孔子在干什么呢?他依然每日帶著弟子們講習禮儀,弦歌不絕,餓著肚子依然該讀書讀書,該彈琴的彈琴,該干嘛干嘛。

他還能受得了,子路受不了了,大家都知道,他是個急性子,就說我們怎么會落到這種地步呢?肯定是對老天爺有氣,對孔子也有氣,于是就去找老師說:君子亦有窮乎?就是君子也有這么窮困的時候嗎,表達了自己的憤懣。

這個時候孔子就回答說了: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就是說君子也有窮困的時候,但是君子窮困的時候不會亂了方寸,是君子還是君子,還會做君子要做的事情,該唱歌唱歌,該讀書的讀書,內心不亂,而小人這種時候就亂來了,所謂狗急跳墻,什么都可以干!而君子該干的干,不該干的他不會干。

孔子鎮定自若,并沒有完全束手待斃。他派子貢出去求救兵,最終子貢就帶著救兵來了。救兵還沒到,這個時候又刮了一場大風,孔子就在借機帶著弟子們沖出了包圍圈,脫困了。

在那么困難的情況下,孔子依然能夠鎮靜自若,這真的是君子的修養。

如果換成一般人被圍困成這個樣子了,可能就會變節,為了活下去而不擇手段了。

所以能夠像孔子這樣臨危不亂,關鍵時候還有操守,是相當不簡單的。

那我們在人生中,也難免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困局,一時之間覺得走投無路了,那是心慌失措呢?還是鎮定自若等待時機呢?就能夠看出我們個人的修養來了。

好了,時間也到了,今天這一章就到這里了,明天我們來繼續學習下一章。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具體是什么意思呢?明天早晨6點半,我們繼續在相聚在這里一起學習和探討,感謝大家的聆聽,明天見。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