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好奇的問了一下:“這些APP你都看了嗎?”她苦笑著說:“別人推薦我就下載,沒事兒就給倆娃放一放,但說實話,聽了這么久倆個娃就抱著手機的時候興奮,平時沒什么反應,也沒有主動說過英語。最近我開始給老大讀繪本,她直吵著問中文是意思,頭疼。每天自己已經夠忙了,前幾天想說研究看看,結果各種英語啟蒙文章滿天飛,我哪有那么多精力仔細研究,都不知道該聽誰信誰的,你是專業的倒不如你和我說道說道。”
從生娃開始這么多年,我總在思考一個問題:家長有沒有可能也像老師一樣游刃有余的啟蒙?”答案是肯定的,父母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
你是否也存在以下的疑問?
第二語言是如何被學會的?
如何能讓第二語言學得像母語一樣?
影響第二語言學習效果的原因與哪些?
是不是輸入的量足夠,就一定會啟蒙成功?
那就讓我一起跟著語言學大師揭開二語習得的神秘面紗吧。二語習得理論沒白學啊。
二語習得理論的終極目標:
解決語言如何被學會的問題
其中最有影響力的理論
克拉申的第二語言習得理論
斯蒂芬·克拉申(Stephen D. Krashen)
美國的語言學家與語言教學研究者,現為南加州大學榮譽教授。
克拉申是二語習得研究領域內最有影響力的學者,他所提出的語言習得理論,是近幾十年來影響廣泛、解釋全面以及引發討論最多的理論。
在20世紀70年代末,克拉申提出了二語習得的五個假說,今天我們來談談在家庭英語啟蒙中對我們影響最大的三個。
1、習得學得假說
常見問題:學習外語,為什么會有學得和習得之分,它們分別是什么,又是如何影響孩子的語言學習?
解讀:有意識的通過學習語言現象和語法規則, 并輔之以有意識的(conscious) 練習、記憶等活動, 達到語言學習的目的。
習得:這一過程類似兒童母語能力發展的過程, 是一種無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也就是說, 在學習過程中, 學習者通常意識不到自己在習得語言, 而只在自然中不知不覺地學會了第二語言。
“學得”不能變成“習得”
孩子的在第二語言或外語學習中的流利程度是學習者“習得”產生的結果, 而不是“學得”的結果。
只有語言習得,才能直接地促進第二語言能力的發展。
學得”的結果, 只能在語言運用中起到“檢查,監控”作用。
小田說:“習得”是首要的、第一位的, 但也并不排斥“學得”的作用,0-6歲是孩子習得語言的關鍵時期,環境提供的越豐富,孩子的習得效果就越好。所以一定要像學習母語一樣學習英語。
或許你會說“這說起來簡單,家里都是中文環境,怎么可能達到同樣的效果?”這個問題同樣可以反向思考,當孩子在中文環境下逐步建立了基本語言表達和理解力,對于學習第二語言的幫助也是巨大的,他們不需要花費時間在理解事物,而是直接接收語言,比如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即可理解文章語言,而不會花費時間再先理解圖片上。
而我們所提到的習得,也是我們學母語的方式,每個孩子都經歷過說話顛三倒四的階段,比如“水喝,飯吃”,我們不會去強調“喝是動詞,要放在名詞前面”,而是不斷強調正確的表達“媽媽,我要喝水”,在不同的環境下,重復正確的語言表達,語言就被自然習得了。
所以,在0-6啟蒙階段,我們需要給孩子提供足夠豐富完整的“習得”環境,日常英語對話,童謠和繪本,動畫都是不錯的方式。幼年時期每天30分鐘的豐富輸入,效果卻是百千倍。
2、輸入假說
常見問題:為什么語言學習者要學習足夠的時間和量,同時還要學習比自身語言水平更高的的材料才能才能習得語言?
解讀
作為克拉申語言習得理論的核心部分,他曾用一本專著論述他的這個假說。
著名的 i + 1 公式
i 代表習得者現有的水平
1 代表略高于習得者現有水平的語言材料
當習得者接觸到“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即略高于他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而他又能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對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形式的理解時(例如語法,語言結構),才能產生習得。
理想的輸入應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可理解性、既有趣又相關 、非語法程序安排和足夠的輸入量。
小田說:作為家長,一方面要提供足夠豐富的學習材料,例如繪本、兒歌、童謠。同時難度不能停留在孩子現有的語言水平,要逐步的提升難度,例如從1個詞-3個詞-1句話,讓孩子以圖文結合的形式理解信息,盡可能的英英互譯。這樣對孩子建立英文思維和表達非常有 。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每個孩子在學習語言初期都會經歷“沉默期”,時間長短不一,千萬不要因為一時沒有開口產生遲疑,一定要持續的進行“可理解”輸入。例如:圖文結合、動作、表情、在情境中使用英語等方式,才能夠讓孩子逐步的進步和提升。
經歷了語言“沉默期”的孩子,經過了語言的累積,是否就能進入到語言爆發期,達到我們期待的效果呢?不一定哦,因為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不能忽略,請看第三條。
3、情感過濾假設
常見問題:是否有足夠量和時間的輸入,孩子就一定會習得語言?
解讀
該假設認為, 大量的可理解的語言輸入并不能表明學生就可以學好目標語言, 第二語言的進程還受很多情感因素的影響。
情感過濾的過程如下: 輸入--過濾--語言習得器官(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習得的能力。
情感因素在二語習得過程中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
1) 學習目標和動力是否清晰和強勁。
2)性格。大量文獻和研究表明,開朗樂觀,更容易適應不同學習環境的性格的孩子,進步會更快。
3) 情感狀態,即學習過程中焦慮還是放松。
小田說:“以人為本”是教育的本質和核心,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有獨立的個性。
在這個越來越重視教育的時代,每個家長都投入大量的精力在孩子語言輸入,購置圖書,疲于奔命的學習各種理論的過程中。但孩子的情感狀態卻往往被忽略。
因為孩子不說而帶來的指責和焦慮,因為孩子說錯而隨口的否定和批評,都可能成為孩子學習動力的攔路虎。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造成孩子學習之間的鴻溝不再是智商的差異,而是情感,情緒等其他心理因素,而是一次次的“我不行,我不會”的心態。
在英語啟蒙的道路上,還有許許多多前人總結和研究出來的理論在支撐著我們。只有理論支撐,才會有正確方法,必然事半功倍,小田和小添,快樂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