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20 世紀 60 年代開始,有人開始研究人們獲得語言能力的機制,尤其是獲得外語能力的機制,希望由此能夠取得一些突破性的方法用以指導我們的第二語言學習。其綜合了語言學、神經語言學、語言教育學、社會學多種學科,慢慢地也就發展出了一門新的學科,叫做“二語習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二語習得理論用于人們學習第二語言的過程,指研究這一過程的科學學科。
而要說起“二語習得”理論,就不得不說起 Stephen D Krashen 教授,從 20 世紀 70 年代起, Krashen 教授便專注于第二語言習得的研究,并于 80 年代初發表了兩大專著:《第二語言習得和第二語言學習》(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1981)和《第二語言習得的原則和實踐》(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2);同時于 1982 年與特雷爾(T. Terrell)合作出版了《自然途徑》(The Natural Approach)一書。在這三部著作中,Krashen 教授通過對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分析,系統地向我們闡述了他的語言習得理論。
Stephen D Krashen 是美國南加州大學教育學院榮譽退休教授,最知名的研究是建立第二語言學習的普遍性理論,也是自然研究法的倡立者之一。1977 年他在洛杉磯威尼斯海灘獲得俯臥撐大賽的冠軍,還持有跆拳道黑帶。他的著作《閱讀的力量》雖然只有 163 頁,卻有 366 種參考文獻,并被讀者認為應該是教育局官員和中小學老師人手一本的必備參考書。
習得 VS 學得
Krashen 教授的出發點是對“習得”(acquisition)和“學得”(learning)的區分,以及兩者在第二語言能力形成過程中所起的作用的認識。在 Krashen 教授看來,“學得”不等于“習得”,“學得”不能變成“習得”,學習者在第二語言學習中的流利程度是學習者“習得”產生的結果,而不是“學得”的結果。根據這一假設,成人是通過兩條截然不同的途徑逐步“習得”第二語言能力的。
第一條途徑是“語言習得”(language acquisition),這一過程類似我們的母語能力發展過程,是一種無意識地、自然而然地學習過程。第二條途徑是“語言學習”(language learning),即通過聽教師講解語言現象和語法規則,并輔之以有意識的(conscious)練習、記憶等活動,達到對所學語言的了解和對語法概念的掌握。
也就是說,Krashen 教授認為“習得”的結果是潛意識的語言能力,而“學得”的結果是對語言結構有意識的掌握。
Krashen 教授認為,只有語言“習得”才能直接地促進第二語言能力的發展,才能幫助我們真正實現“運用語言”的境界;而對語言結構有意的了解,只能在語言運用中起到監檢作用,而不能視為語言能力本身的一部分。Krashen 教授強調“習得”是首要的、第一位的,<strong>但也并不排斥“學得”的作用。</strong>
關于“語法”
Krashen 教授還指出對于語言結構知識的學習過程是可以按照自然過程進行的。舉例來說,在當前的兒童和成人英語教學中,掌握進行時先于掌握過去時,掌握名詞復數先于掌握名詞所有格等等。Krashen 教授認為,并不需要按照這種順序來制定教學大綱。實際上,如果我們的目的是要“習得”某種語言能力,那么就有理由不按任何語法順序來教學。
那么問題來了……
我們要如何科學實踐語言的“習得”理論呢?
Krashen 的“輸入假設”指出,要實現語言習得,學習者必須通過閱讀和聽力吸收語言材料,而該材料必須是“略微”超過學習者目前的水平并被學習者所理解。其中“可理解的語言輸入”(comprehensive input),即略高于現有語言技能水平的第二語言輸入,這樣便能讓學習者把注意力集中于對意義或信息的理解而不是對結構的理解上,這樣才能“習得”語言。
理想的輸入應該具備以下幾個特點:
- 可理解性(comprehensibility)
- 既有趣又相關(interesting and relevant)
- 非語法程序安排(not grammatically sequenced)
- 和足夠的輸入量(sufficient input)
其中前兩點很好理解,“非語法程序安排”是指無需按照語法程序安排教學,只需要提供足量的可理解的輸入。Krashen 教授強調不要過早強迫學習者去運用語言,在運用之前必須保持一定數量的可理解的輸入量。在他看來,許多二語習得者都會經歷一個沉寂期(a silent period),在此期間接受足夠的可理解語料輸入從而才會達到習得語言的狀態。
但是具備了理想的輸入是不是就一定可以學好目標語言呢?
答案是 NO。
因為第二語言習得的進程還受很多情感因素的影響。Krashen 教授認為語言習得的實現是建立在對所輸入的語言進行情感過濾的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情感因素起著促進或阻礙的作用。
例如類似的情感因素:
- 動力
當我們的學習目的很明確時,相對我們的動力就會比較大、進步快;反之, 則收效甚微。
- 性格
這個也很好理解,幾乎所有的文獻都一致表明,那些比較自信、性格外向、樂于把自己置于不熟悉的學習環境、自我感覺良好的學習者在學習中進步較快。
- 情感狀態
主要指焦慮和放松這兩種互為對照的精神狀態,他們在較大程度上也會影響外界的語言輸入。
- 等等
總結來說,Krashen 教授的“二語習得”理論帶給了我們很多的思考和幫助,例如:
通過對“習得”和“學得”的理解,讓我們明白了教學應該以滿足學習者的需求為中心。
“輸入假設”告訴我們,語言的習得是通過聽、讀和理解語料信息實現的。
“非語法程序安排”說明,無論我們習得母語還是外語,其習得的語法知識是有規律的,過多強調語法結構會減慢語言習得效率,語言學習應該側重對所學材料意義的理解而不應該過分注重語法結構的理解。
……
干貨
Krashen 教授在一篇反駁屏東教育大學的加拿大籍教授 Chaim Melamed 文章中提到,臺灣可以不需要花大筆的錢設立英語村或英語實驗高中,就可以達到更好的學習效果。他推薦下面免費學習英語的網站給中等程度的學生,它可以讓人在網絡上免費收聽,一開始速度很慢,解說完畢后,再用正常的美國人的說話速度朗讀一遍,它還為我們提供了教材的內容。感興趣的朋友不妨去看看。
擴展閱讀:
Stephen Krashen 和 Chaim Melamed 的文章鏈接(via 臺北時報 Taipei Times)
Stephen D Krashen 教授的網站
這位外語學習理論的泰斗,他的網站的價值對于我們來說是不可估量的,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