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你從什么時候覺得自己變成大人的?
從踏入社會不再有人主動叫你起床,回家沒有熱乎飯菜,要一個人活成一個溫馨開始?
從每天無數次地打開支付寶和銀行APP用小學加減法估算三位數的余額,囊中羞澀卻再也不好意思張嘴跟爸媽要錢開始?
從眼睜睜看著領導指著你的鼻子不分青紅皂白地命令、訓斥,卻再也不會義憤填膺地破門而出不計后果地打包走人開始?
從無意間發現爸媽可能是老了開始?
…… ……
曾經我們討厭父親看政治、民生,而現在卻總是第一時間打開今日頭條查看“房產”、“國際”和“財經”,我們不一定發覺,但我們似乎默默地并軌了人生。是柴米油鹽的人生,不是小孩子過家家。
02
上個月遠在重洋的鄭修凱特在朋友圈@我,讓我安慰一下脫發、離婚、出家,似乎眼見就要不行了的90后。我不禁大吃一斤!美國人都開始關注中國又老又喪又佛系的90后了?
我不知道怎么解釋。
物理上有個理論叫相對論,當我們建好參考系,對照主體便有了判斷依據。
當今社會發展越來越迅猛,變得越來越龐雜,年輕人便毫無征兆地變得渺小而被動。人們都說,當今社會是一個不缺機會的時代,但卻沒有人說,在無數的機會面前,會讓一個一次只能涉足一條路的行者更加迷茫。
但這并不是最糟的,更糟糕的事情是,周遭的快速發展導致以往的認知和經驗嚴重滯后。當周遭用慣性的目光看你,且投以智者的見解時,一切都會變得更加焦躁。一邊是不知所措地人生抉擇,一邊是七嘴八舌的告誡,我們明知道他們說的不對,卻又找不出適合當下更好的佐證予以反駁。我想這就是80、90后這一代人最真實的現狀。
當鋪天蓋地的都是90后脫發、停經的信息時,大眾才開始意識到,90后長大了。
而長大就是會有煩惱,長大就是會遭受困頓,90迷茫,90歲也一樣。
03
元旦假期回家,去探望住院的姥爺。他今年已經年近9旬。我從來沒有覺得一個領著退休金,兒女孝順不愁吃不愁穿的老人會有著什么樣的憂慮和迷茫。
見到姥爺的時候,他雙眼微閉,家里人說他整天都是這個狀態,不睡覺但卻總是躺著閉目養神。我握著姥爺的手,老媽的第一句話竟是,“你認不認識他是誰?”姥爺第一反應是點頭,卻久久叫不出我的名字。當被告知我叫“大龍”時,他開心地說,“大龍是我的好朋友。”
那一刻,我真心有些難過。
我們總是一邊過度地關心自己,一邊又自命關心對方。我們用一貫的自我認知去給對方下定義,但一切思維所及、言語所出的都是帶有個人主義的自我認知。我們了解別人嗎,我們不了解。我們所謂的周全只是活在個人世界中的自詡。
我們默認為奮斗中的人一定比走過風雨的人更迷茫,可這又是誰跟你說的呢。
04
最近湖南衛視翻拍了一部很火的電視劇叫《親愛的他們》,講述的是老年人的生活狀態。整部劇充斥著說不出的酸楚和無奈。邁入暮年,他們開始擔心身體、顧忌子女、抉擇事業、憂慮家庭、平衡感情。失去了年輕人的試錯機會和時間,他們更加亦步亦趨地前行,生怕漏掉任何一個節點。
假期結束,從醫院離開的時候,姥爺握著我的手,問我以后還會不會經常來看他。我知道他可能有些擔心,擔心有些事情到底還來不來得及。在生死面前,其他一切焦慮都顯得幼稚而微小。
05
人是一種能夠復盤情感自貼標簽的動物。面對無常的世事我們會自然而然地評判和比對,從而勢必用好壞給這件事做一個標注。但是,無論這件事情到底有多壞,都是正常的。因為我們沒法知道選擇的對錯,也預見不到任何即將發生的事情。所以,不必放大此刻的悲傷,落魄了最好的時光。“迷茫”是一個延續性動詞,它可能會伴隨我們的一生,但別怕,其實“快樂”也是。
余秋雨《文化苦旅》中說:
我們對這個世界,知道得實在太少。無數的未知包圍著我們,才使人生保留迸發樂趣。當哪一天,世界上的一切都能明確解釋了,這個世界也就變得十分無聊。人生,就會成為一種簡單的軌跡,一種沉悶的重復。
就是這個道理。
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