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蘼粟
我們掙扎著想要成為大人物、謀得一些社會地位并維持它;我們要撫養孩子,我們還有其他責任,我們要賺錢。所有這些外部的事情很快便使我們不堪重負,因此我們就失去了生活的喜悅。
努力毀壞了我們,我們將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刻都花費在掙扎上。心懷喜悅之情、真正快樂的人不會陷入努力之中。不做努力并不是說你停滯不前,或者說你是呆滯的、愚蠢的;相反,只有那些智者、擁有非凡智慧之人,才能真正擺脫努力和掙扎。但是,你看,當我們聽人說到無為時,我們就想變成那樣,我們想達到一種沒有努力、沒有沖突的狀態;因此我們將這個作為我們的目標、我們的理想,并奮力追尋它;而一旦我們這么做我們就失去了生活的喜悅。
我們的困難是頭腦感覺自卑,這就是為何它掙扎著要成為或變成什么,或使各種相互矛盾的欲望達成妥協的原因。
當我們掙扎時,在現在的我們與我們應該成為什么人或我們想要成為什么人之間就產生了沖突。如果你只是觀察這個事實而不去改變它,而不是如何達到一種沒有掙扎的狀態(為達到這種狀態而做的努力本身就是一種掙扎的過程,因此,就永遠不會達到這種狀態。),也不試圖強迫頭腦達到你稱之為和平的某種狀態,那么你就會發現:頭腦自發地終止了掙扎。
觀看你自己,你會發現你的經歷是如何在這種掙扎中被浪費掉的。這種警覺的狀態里沒有優越感和自卑感,沒有大人物和小人物。
不滿就是奮力追求“更多”,而滿足就是這種掙扎的終止。我們掙扎著追求某些東西,而我們從未停下來詢問我們所求之物是否值得我們去努力追求。
我們害怕失敗,害怕犯錯。我們的頭腦永遠在尋求更多,因此就總是有比較,因此就會有無盡的掙扎。我們想通過模仿一個人而攫取他的某些榮譽,而模仿是盜竊的一種形式。這種腐敗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上演著,幾乎無人能擺脫它。所以,重要的是要找出內心的空虛能否被填滿。只要頭腦還在尋求填滿自己,它就總是空虛的。當頭腦不再關注填滿自己的空虛時,只有這時,空虛才不復存在。
以下是克里希那穆提與一位印度哲學家對話的整理:
何為悲傷?我們用各種解釋來應對悲傷,但解釋不能回答我們的問題。應對悲傷的唯一辦法就是不要有任何抵抗,不要有任何外部的和內在的逃離悲傷的運動,要完全與悲傷共處,不去想如何超越它。
你不能邀請喜悅,喜悅會降臨,這種降臨能夠轉化成愉悅。當這種愉悅遭到拒絕時,悲傷就開始了。
當我們的能量不再因為逃避而被浪費掉,那么,這種能量就會變成熱情的火焰。同情指的是對天下萬物的熱情。
這篇比較簡短,但可以說是每個人從擔上第一份責任開始就會遇到的矛盾。每天為這樣那樣的理由朝九晚五,疲于奔命,不知生活的意義。個人覺得本篇可以幫助人擺脫迷茫,自然才能夠更好的充實心靈。(PS:本篇不是批駁努力,而是在努力前要先找到做每一件事對自己來說最根本的意義,是否值得,否則只會覺得一生碌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