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讓大家思考:為什么一輩子備課難?魏老師說那是因為沒有走在正確的路上。我們的職業生涯中要用幾本書來打底。蘇氏一輩子讀書都在讀學術著作。教師應該用有限的時間來研究教材,并養成閱讀學術著作和專題研究的習慣,為自己的教育教學知識建構模型的習慣。
建議3:教師的時間和教學各階段的相互依存性。
這條建議主要是向小學教師提出的。需給大家說明的是: 蘇聯的學制小學段指1-3年級,1984年后才改成1-4年級的。
建議中指出,為什么有的學生到了四年級之后學業會落后?根源在于小學階段沒有形成學習能力。蘇氏說:“小學面臨著許多重要任務,而其中占據首位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兒童學習。你主要操心的事情之一,就是要在兒童應當掌握的理論知識分量跟實際技能和技巧之間,確定一個正確的相互關系。”“實際技巧和技能”指的是自動化閱讀和自動化書寫的能力。
什么是自動化閱讀?——在閱讀的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即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過“出聲地讀”的能力。蘇氏原文:“我堅定不移地相信,學生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能不能順利地學習,首先就取決于他會不會有理解的閱讀。”
由此看來,我們低段老師是不是要當好學生閱讀的引路人?蘇氏不是說了么:所有中年級和高年級教師的時間預算表都取決于你,你在教學和教育工作中是創造精神的締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