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寫能力是學習的基礎
文 | 康磊
課堂再現
正在給學生講解崔顥的《黃鶴樓》一詩。
問學生: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兩句詩,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感慨?
經過討論,我們認識到:這兩句詩抒發了作者對人去樓空、物是人非的強烈感慨。
當我把答案出示在課件上時,學生趕忙拿起筆抄了起來。
近半分鐘,還有學生沒抄完。
我問:“不就幾個字嗎?把關鍵詞抄下來就行了。”
“老師,”有學生說,“我們怕抄錯字呀!”
學生笑了。
“只抄‘人去樓空、物是人非’這兩個詞就行了。”我說。
“老師,我們生怕漏掉重要的知識點。”語文課代表小宋說。
我只好苦笑著,等所有學生都抄完,才開始下面詩句的賞析。
思考:為什么學生只知道照抄?
這個班是我從八年級才開始接的,才教了兩個月,是個普通班。
學生的語文素質都不太高,作文能寫滿500字的都不多,更多學生字體潦草,背誦課文,疙疙瘩瘩需要一周全班才能全部過關。
但我更想不到的是,他們連基本的做筆記都不會,只知道照抄課件。
一旦課件上沒有答案,他們的課本上幾乎也沒有批注了。
為什么學生沒有自己的思考能力呢?
經典回答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第3條“教師的時間和教學各階段的相互依存性”中,就談到了“后進生”的問題。
不過,他把這些學生叫做“尾巴學生”。
為了無休止地然而卻又完全徒勞地把那些“尾巴學生拉上來”,這件事無情地吞噬了教師的許多時間。
這是在說給小學教師們的話。
他提醒小學老師:小學老師的教學工作做得怎么樣,直接影響著中年級(初中)和高年級(高中)教師的時間預算表。
就是說,如果小學教師沒有把學生最基礎的知識和能力培養好,那么,到了學生上了初中和高中后,由于知識能力的底子沒打好,會直接影響初中和高中教師再傳授新知識。
我作為初中教師,時常也聽到同事們抱怨學生基礎太差,都是小學教師沒有教好的原因,我也覺得有道理。
本條中,蘇霍姆林斯基給小學教師的建議是:
小學面臨著許多重要任務,而其中占據首位的任務就是:要教會兒童學習。
學會學習,是知識學習的基礎。
連文章都讀不懂,連筆記都不會做,自然難以更快更牢地學習新知識。
本條中,蘇氏重點談了兩點:閱讀和書寫。
必須使閱讀能達到一種自動化的程度,即用視覺和意識來感知所讀書材料的能力要大大地超過“出聲地讀”的能力。
我堅定不移地相信,學生到了中年級和高年級能不能順利地學習,首先就取決于他會不會有理解地閱讀:在閱讀地同時能夠思考,在思考的同時能夠閱讀。
這就更精確地指出怎樣的閱讀算自動化的閱讀。
超過“出聲地讀”,邊閱讀邊思考。
如果學生還只是把注意力全放在字面的讀音、單個詞語的理解上,還必須通過“出聲地讀”強制讓自己的思維卡在語句上,那么這樣的學生的閱讀可能是有限的。
能通過默讀、視讀的方式,不被單個詞語的字面意思所限制,能夠聯系上下文來理解文章,才更跳出文句的字面意思,深入思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觀點。
在語文課上,時常會出現學生朗讀課文時,由于斷句錯誤,而使語句大變的笑話。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呢?
多數情況下,就是因為學生根本沒有理解語句中各個詞語的含義,不知道一個較長的句子,雖然沒有標點再隔開,但也可能根據詞語意思的完整性和關系的親疏程度,自行斷開,以更清晰地表達意義。
這種現象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更是頻繁出現。
因為文言文有很多古今異義詞、通假字、典故等,如果不理解這些字詞的基本含義更會使句子不通或截然不同。
這雖然有古文積累和文言素養的問題,但最基礎的還是閱讀能力沒有提升。
關于自動化書寫的能力,蘇氏說道——
你給學生講述一點什么,讓他們一邊聽講一邊思考你所講述的內容,而同時還要把他自己的思想簡明扼要地寫出來。
這就是要求學生能達到一邊書寫,一邊思考的程度。
而像本文開頭提到的現象,學生只會照抄,甚至有的字寫不對,這樣自然影響他們的思考。
因為他們沒有能力盡快抄寫完畢,沒有時間和精力去思考。
在魏智淵所編著的《蘇霍姆林斯基教育學》(上)中就以騎自行車來打比喻,說明閱讀與思考的關系。
打個比方,一個人騎著自行車去旅游,在騎自行車的同時,他的注意力應該集中于風景本身,而不應該集中于怎樣騎自行車上。而如果一個車技不熟練的旅客,就有可能因為不得不集中注意于騎自行車而妨礙了對風景的欣賞。在這里,騎自行車的能力,就相當于讀寫能力,它是工具性質的,除非達到自動化,否則會對思考產生影響。(P152)
就是說,當讀寫能力達到自動化以后,才能有更多的腦力帶寬去分配到思考問題上,不然,腦力網速是達不到的,哪有精力去思考!
這個疫情期間,我一直在家,也陪女兒學習。
小女兒上一年級,我引導她開始寫日記。
女兒開始很樂意,可寫了兩天就覺得難了,因為在寫的過程中,有很多想說的話,字卻不會寫。
開始幾天,我就一個個寫給她看,讓她抄到日記本上。
后來,發現她一問,得好幾分鐘,耽誤時間,我就說:“不會寫的字,就寫拼音吧。”并且,我堅持不再寫字了。
為什么一定要讓她寫拼音呢?
我也是想讓她不要因為一定要抄寫下正確的字,把本來思考的語句搞得支離破碎,以書寫的自動化(雖然是漢字夾雜著拼音)實現思維的流暢化。
女兒就同意了,慢慢堅持寫了起來,如今一個多月,已寫完了九個拼音方格本子。
閱讀和書寫能力是學習的根本能力,只有這項能力實現了自動化,學生的學習能力才會大幅度提升。
有些家長和教師認為,學業落后就補課嘛。
但蘇氏認為:
實踐證明,如果閱讀對于學生成為通往知識世界的一個最重要的窗口,那就沒有必要花費許多時間給學生補課了。
單純靠補習功課,效果會很明顯,尤其是數理化學科,但這些辦法只是治標不治本的措施。
還是從讀寫能力上、從根本素養上來解決學習中的底層能力,才能收到長久的學習效果。
慢下來,才能跑得更快!
說的也許就是教育中的這類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