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沉淀——中國人的后現代化進程
最近幾節課的時間我們都在討論中國傳統、現代、后現代家庭觀念沖突這一現實的分析研究。可見對于中國家庭的代際斷崖現象,不同年齡不同家庭背景的同學都有著同樣強烈的現實感受。經過這些天的學習討論,我也對這樣一個“后現代化”進程以及面對進程我們不同的社會角色的職責進行了一些總結。
一、整合化與扁平化的后現代新人
從傳統家庭到后現代家庭的轉化是一個個體逐漸整合化、關系逐漸扁平化的過程。
傳統家庭中有著森嚴的等級關系和極度模糊的個體邊界:家長擁有著絕對的家庭權力,孩子被不僅被家長完全的控制思想和行為,而且孩子的成長軌跡也完全被家長規劃,不能擁有一點自我選擇和發展。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完全不被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是家長個體的意志延伸。
介于傳統家庭和后現代家庭的現代家庭,家長對孩子的支配開始放松,孩子已經被視為一個獨立的個體。雖然家長養育孩子的動機則依然帶有意志延伸的意味,但是孩子的思想、行為和個體發展的自主性已經極大提高,不過家長與孩子的個體邊界并不清晰,家長會代替孩子行使一些本應由孩子獨立進行的行為。
后現代家庭的特點則是等級關系完全解體和邊界概念的清晰。家長的地位已經從家庭統治者完全變成了孩子成長的幫助者和引導者,家長與孩子的關系從上下級關系變成了扁平關系。孩子與家長形成了清晰的個體邊界,孩子獲得了高度個性化發展的空間;家長在孩子必要的需求滿足和對孩子一定的幫助引導之外,也同樣獲得了自我體驗和自我發展的時間和空間。
由傳統型家庭向后現代家庭結構的演化
其實通過演化示意圖我們不難看出,這個演化過程不僅是傳統家庭向后現代家庭的演化,同樣也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的演化——由于社會資源的缺乏和信息流動的高成本經濟基礎,過去的集體主義的表現為森嚴的等級制度,個人價值服從于集體價值,壓制個性。隨著社會資源的增加和信息流動成本的降低,這個結構逐漸崩解,在歷經過解體、混亂、流動和重塑后,到了現代,社會資源的極度豐富和信息的高速流通已經成為一種時代背景,圍繞個體和個體價值,等級制度趨于平緩,個體關系變得扁平化,個體邊界變得明晰,服務于扁平化和整合化的現代社會逐漸形成。
二、后現代家庭的角色職責
后現代的家庭模式更適應于時代的需要,而占中國絕大部分的非后現代家庭,尤其是傳統家庭如何將家庭自身引向后現代家庭發展的方向?
孩子:
明確邊界意識,強化主體性。孩子作為一個家庭的未來,是家庭后現代化的核心力量,肩負著改變的重任,不過,實施起來絕對沒有想象中困難——豐富的物質資源背景、海量的高速流動的信息資源,無時無刻不在為孩子的認知發展提供著現實的調教,這也是為什么即使是在父母根本無力為孩子提供優質資源,甚至對孩子制造嚴重負面影響的家庭里,孩子依然能夠依靠外部資源自我供養。孩子的后現代意識形成是無需過多擔心的。
需要擔心的是孩子的邊界意識和主體體驗。邊界意識已經成為了現代社會最重要的標志之一,而邊界意識也是中國社會背景資源中比較缺乏的元素。同時,傳統家庭和現代家庭中的個體邊界也都是有缺陷的,這樣很容易造成孩子邊界意識的模糊,模糊的邊界意識很容易導致個人思想行為的模糊化和無原則化,這與從社會意識到法律法規都不斷向著個體化與界限化發展的現代社會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后現代家庭的孩子必須有明確的邊界意識。
豐富的物質和信息資源一方面增加了孩子的選擇,另一方面卻也沖淡了特定客體對孩子的深刻影響。沒有一個對孩子施加長期塑造作用的客體作為錨定,孩子很有可能在爆炸的消費流和信息流里隨波逐流,失去自己的主體性。所以孩子在面對豐富資源的時候,同樣需要優質的客體對主體體驗的保持。
家長:
適應時代角色,輔助和引導孩子。對于家長來說,必須要做的改變就是適應這個時代。家長需要從過去的思維范式中跳出來,拋棄“長輩”思想,主動了解孩子而不是讓孩子服從自己。對孩子的教育也一樣要從居高臨下的灌輸和控制變成平等的幫扶和引導:自己的地位是輔助孩子成長而不是規劃孩子的未來,對于現實社會的判斷也應該是也應該是引導孩子進行利弊鑒別而不是阻塞孩子的認知路徑,用自己的認知取代孩子認知的主動形成。與孩子的關系不應該是單向的,而應該是互動交流,互相學習的。
以上是一個理想狀態。現實是,對于傳統家庭來說,家長已經是一個很難再進行改變的角色——畢竟長期的傳統文化影響和年齡的老化已經使這類家長的思維固化。這樣干枯的狀態已經不能指望家長能對孩子制造正面影響,而應該把經歷放在減少家長對孩子的負面影響上。
母親:
處理好個人空間和孩子需要的關系。母親從家長里拿出來單獨講是因為母親在孩子養育中承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也在現代家庭生活中面臨著矛盾。母親作為孩子的第一個原始客體,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所以作為現代家庭的母親,生育意味著母親不僅要進行大量的資源準備(不僅有物質上的育兒裝備,還有知識準備,心理準備等等),還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這樣對于追求個人價值和自我體驗的現代女性來說,這就制造了一個巨大的矛盾。如何處理這樣的矛盾那就要看母親個人的價值取向、處理藝術、心態以及家庭的物質支持和精神關懷了。
新課程
成長——吞食與全能領域的擴張
成長的一個重要面向就是從主觀性客體關系改變到能夠辨識出在全能領域以外的客體,也就是說被客觀的覺知。而非在投射的基礎上來加以解釋。這個部分的改變將使客體有最大的機會理解其自身的攻擊成分,理解攻擊成分將導致嬰兒對憤怒的經驗,在預后較佳的個案上促使攻擊與情欲成分融合,最終吞食。
l真實感覺依附于真我與主觀性客體關系,真我是主體發展的呈現,主觀性客體關系是客體投射與主體形成主觀感受。
l嬰兒從全能領域以外被辨識的客體獲得了客觀性的直接覺知,而不再是將客體投射到全能領域內來進行主觀性的認知,這時候便迎來了吞食的契機。
l客觀知覺的進入開始在嬰兒的主體中制造出一些排異反應,而嬰兒也開始借由這些排異反應開始認識它們——攻擊成分以及所導致的憤怒。
l在此之后嬰兒開始了他的自我調校,在不斷吸收今后的更優個案之下促使攻擊成分與情欲成分融合,并最終吞食
l吞食完成之后,全能領域獲得擴張,在日后不斷的上述吞食行為重復進行,便形成了成長。
在健康的個案中,當吞食變成客體關系的一部分時,幻想存在式變得有序,與現實生活并行不悖;而不健康的狀態下,吞食過程被阻礙(例如父母對兒童需要的拒絕),幻想存在式開始于現實生活產生不同步,如果不同步不斷增加,兒童將會使用脫離于現實的幻想進行補償,造成認主體與現實的隔離。
全能控制表現為以自我為出發點的自我認知,自我的對外控制與自我的完全受害體驗。全能控制是一個在現實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心理表現,一切以自我為出發點:認為自己一切的想法和行為都是正確的,而他人則都是錯誤的;自己貢獻最大、獲得最少,承受著最多的傷害,而他人都貢獻最少,獲利最大,并且施加著最自己的傷害。年齡越低,全能控制的表現越強。部分成年人在經歷過長期的成熟的客觀調教之后主體意識能夠從自我的全能領域中脫離出來,站在更加客觀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然而并不是所有成年人都能做到,這就是我們看到的很多成年人也如同兒童一邊展現著強烈的全能控制。全能控制在嬰兒時期是正常的,而嬰兒期過后仍未擺脫全能控制的話會造成嚴重的認知偏差,極易產生社會存在對自身的不良反射。
焦慮、瘋狂、防御、分裂
1、個體分裂的瞬間體驗了瘋狂的威脅,但這種程度的焦慮是難以想象的,它的強度超越筆墨所能形容,因為新的防御機制也立刻建立,作為個案并未實際體驗瘋狂,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瘋狂也有潛在可能成為現實。瘋狂的與心智狀況密切相關,心智轉變的時間越長成本越高、折損越多,瘋狂的程度越強。
2、當所采取的做法是利己逃脫,造成一種終生逼近瘋狂的過程,而這在足夠好的精神分析師的情境下活化,以致病患朝向健康的沖動帶領他去面對不被發生的時間。
3、瘋狂的核心必須被視為如此糟糕的某物,因為事實是它無法被個體體驗,因此個體沒有自我構建一邊去掌握他,甚至體驗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