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記性的自我觀察
無數的現實案例證明,一個擁有健全的心智和完整的時空結構和人生歷程的人,都能夠高效的、完整精確的對自己的生命歷程進行觀察和記錄。他(她)們總是能通過對自己經歷、觀察和記錄進行提煉、總結和升華,讓過去的經歷成為建設自己精神大廈的磚瓦和藍圖,這樣的人總是能夠保持正面的心態、樂觀的精神狀態、長遠的視野和強大的內在動力,這樣強大的人格核心,這正是轉記性的自我觀察所帶來的強大能量;而沒有自我觀察的意識的人,在長時間的生命歷程里并沒有對自己的所見所聞、走過的生命歷程進行觀察和記錄,缺乏構建自己人格核心的材料積累,這樣的人的人格往往松散、脆弱、沒有方向、缺乏時間和空間的結構感,無法對自己的人生歷程進行回溯,自然也就難以構建對于未來的方向感和能力核心。這樣的人往往表現為沒有明確的發展和方向、沒有發展的恒動力、渾渾噩噩,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活到現在的,并且極易在不斷的內外侵蝕中造成人格崩塌,誘發心理疾病。
轉記性自我觀察的核心點在于:
1、對生命歷程的回溯——通過生命歷程的回溯為自己構建人格核心時間維度上的材料基礎
2、對于歷程中細節的記錄——記錄細節構建人格核心空間維度上的材料基礎(細節的記錄是大部分人容易忽略的,細節丟失的越多,人的生命里程感越差)
幼兒心理成長教育的關鍵詞——客體
哲學上將主體以外的一切事物通稱為客體,在這里(幼兒教育的心理學中),客體被狹義為對幼兒心理成長產生重要影響的事物。這里的主體即幼兒本身。
一、影響幼兒心理機制成長的客體的類型
母親:母親作為對孩子擁有最早鏈接的客體,其存在意義是非常重要的,母親作為客體將會在塑造孩子的早期的心智結構,母親也被成為孩子的自然客體。
父親:父親對孩子社會層面上的定估和認同的構建起到重要作用,父親往往作為孩子的社會客體而存在。
母親和父親是人生中最早、接觸最多也是對一個人影響最大的客體,他們也被通稱為原始客體。
在單親家庭中,如果孩子缺失父親所提供的社會客體的角色,母親就應該承擔起社會客體的角色;反之亦然,父親就要承擔起孩子缺失的自然客體的角色。否則會造成孩子自然性或者社會性人格的缺失。
過渡性客體:父母在塑造孩子人格過程中會涉及到使用一些客觀事物,作為原始客體影響孩子人格的過渡性道具,例如玩具、經常被使用的物品、被賦予某些意義的事物等,這些道具被稱為過渡性客體。過渡性客體得到正確使用的話,將會形成孩子的一個興趣作用的核心——比如某種愛好。
二、客體和客體使用的正向作用與反向作用
孩子早期的人格塑造幾乎不可能離開對客體的使用——不論是父母這樣的原始客體,還是道具這樣的過渡性客體。但是只有優質的客體和對客體正確的使用才會對孩子人格的塑造產生正向作用,否則惡劣的客體和錯誤的客體使用方式會對孩子的人格塑造造成負面影響,造成人格缺陷極并引發心理問題和社會問題。
興奮性客體與抑制性客體
興奮性客體擁有將主體對象化的行為,能夠充分的利用資源并將其轉化為關系,并將其用于建立和對象形成關系的路徑。充分的對對象進行其能力范圍內的反饋,并最終建立認同的關系。興奮性客體的表現為主動、樂觀、分擔、反饋機制高效而優良,容易同主體闡釋高效溝通并獲得認同感。
相反,抑制性客體在主觀能動上就不會去同主體建立路徑,更無法與主體產生反饋和進一步的認同感,極端情況下甚至在沒有和主體建立連接的情況下對主體的信息做出否定性反饋,這將嚴重破壞孩子的人格。抑制性客體的表現為封閉、無接口、拒絕、不想認、不確認、不肯定、不認同,對主體隔離和驅離。
很多錯誤的教育方式都可以歸因為抑制性客體。例如中國家長最常使用的比較教育——孩子即使成績比過去有所提高,孩子正處于需要獎勵、鼓勵等正向反饋的時候,得到的卻是“你看隔壁XXX,比你高多了”等這樣的抑制性反饋,或者更有甚者,直接對孩子進行羞辱,如“沒出息”這類話語。這樣會嚴重摧毀孩子的自尊心和進取心,甚至在并不是遇到客觀困難的情況下,由于父母的抑制性客體行為造成了退行。產生嚴重的心理傷害。
移情分析
(未整理完全)
客體的真實性
提供客體的真實性是構建孩子對客觀世界安全性認識的重要方式。
1、在嬰兒期,客體提供的真實度與安全性呈正比,真實度越高,主體獲得的安全性就越高。
2、安全與真實為主體的發展提供了充分的發展張力的基礎。
3、邊界與發展形成的現實矯正的能力。
在孩子的發育階段,父母往往認為孩子的知識結構少、理解能力不足,或者父母自己的知識儲備不足,對于未知的,或者具有一定危險性的事物,采取欺騙的方式來解釋或保護孩子,這樣雖然短時間內能夠達到目的,但是當孩子擁有了更高的認知能力后,這樣制造出來的虛假客體提供的是不穩定的,張力不足的,震蕩的客體。只會增加孩子的不安全感與不信任感,造成退縮、自我封閉、判斷力下降等不良后果。
過渡性客體的不正確使用
過渡性客體必須通過同原始客體的聯系才能起到對主體的塑造作用。對于客體的不正確使用最常見的便是將過渡性客體和原始客體割裂,試圖僅僅通過過渡性客體來對主體進行人格塑造。
過渡性客體無法在沒有原始客體作用的情況下塑造主體,因此母親在對于過渡性客體使用的時候需要理解并找到嬰兒需求與母性奉獻間的重疊之處的方式(部分母親因為缺乏這種方式轉而訴諸于使用過渡性客體就行替代,但是在沒有兩者重疊的前提下過渡性客體是無法完成替代作用的);在與嬰兒的需求重疊后,母性的奉獻便可以通過提供客體或者一些小舉動來體現。
主體客體化
部分原始客體并未將孩子作為一個主體進行塑造,反而進行了角色轉換,將孩子作為自己的客體,使用孩子作為客體來彌補或滿足自己的需求和行為。這種情況常見于患有抑郁癥的母親,當然這種行為也會對孩子造成負面影響。
使用客體的界限
對象化的能力與邊界:分化。(忘記原本意義)
對象化能力與空間建構的能力:在擁有相似空間建構下的主體與客體,可以發生情感體驗的互通與共鳴,即共情。
對象化能力與使用中的建構與轉化的能力:主體欲望中的反想與行動間的回饋機制,優秀的對象化能力能夠為主體的思想與行動產生回饋,反作用于主體的構建。
對象化的能力與主體的幻想之間的現實調校:幻想與想象、愿景與原始需要(忘記原本意義)
心理防御的機制
假我性防御
假我是心理防御的一個基本機制。可以通俗的解釋為戴在真我臉上的一個防御性面具,讓其他客體無法第一時間認識真實的自我,做到規避一些潛在的攻擊和危險,為真我調整防御策略提供一定的緩沖余地。
假我的防御也分為積極的和消極的。積極的防御是主動的、開放的、有效的,主動接納接口,過濾不安全的信息并允許有益信息通過;而消極防御是消極的、固化的、虛假的,拒絕接口,阻擋絕大部分信息并不對信息進行有效甄別。通常消極的假我防御容易造成自我封閉。
退行
當主體遇到挫折時,放棄已經學到的比較成熟的適應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自己熟悉的、可依賴的狀態。
(未整理完全)
進化與癌變——自我供養或習得性無助
在孩子正在需要優秀客體來進行人格塑造的時候,因種種原因發生客體缺失或者客體質量惡劣的情況,這時候孩子的人格塑造可能會發展為兩個截然相反的方向——自我供養或者習得性無助。
自我供養:在孩子無法從原始客體那里得到良好的人格塑造的時候,如果他(她)能夠接觸豐富的資源或支柱,那孩子就有可能在沒有良好的原始客體的情況下保證自己的完整性,獨立塑造人格,甚至能夠有意識的避免不良客體對其的侵蝕。這是豐富資源對客體缺失的主體促成的自我進化。
習得性無助:習得性無助是退行的極端狀態,在長期不正確的學習過程中或者惡劣客體的反向影響之下,經過多次失敗后(有可能這種失敗僅僅是惡劣客體的錯誤反饋而不是真正的失敗)對學習、資源獲取、交流等方面徹底失去信心,退回并將自己永久封鎖。造成最為惡劣的后果,習得性無助一旦產生,將徹底摧毀一個人的未來,這是人格塑造過程中最危險的癌變。
現代的信息爆炸、物質生活的豐富使得孩子自發的利用信息和其它物質實現自我供養,即使出現父母都是惡劣客體,對孩子造成巨大反向作用的情況下,孩子依然可以通過聊天軟件、游戲、和朋友的聚會等淡化和避免惡劣客體對自己造成的影響。在案例中,甚至出現了還在處于青春期早期的孩子,在使用其他資源自我供養的時候,開始有意的避免不良資源對自己造成影響。這說明自我供養對孩子的正向塑造大大超出人們的預期,它們可以幫助孩子自己形成一個完整的人格框架。
拓展:現在的青春期青少年、即“00后”的人格框架在一個過去經驗中還在需要強力塑造人格的階段,就已經顯示出超乎尋常的完整性;而他(她)們的父母,即50-60年代出生的這一代人,卻經常成為惡劣的原始客體的案例,相當一部分其本身的人格就是殘缺、扭曲甚至不正常的,是什么導致了這一現象的發生?
攻擊性與情緒發展的相關性
有些人的攻擊性是與生俱來的,攻擊性并不是危險的,需要消除的,相反,攻擊性代表著與生俱來的強大活力。對攻擊性的正確引導和發展可以最大程度的將攻擊性轉變為發展動力:例如辨識出其攻擊欲望的針對對象“客體母親”與其提供他抱持的“環境母親”是同一人時,會讓嬰兒產生愧疚感,這是攻擊性情緒發展的一大進步;(后面未記)
通過繪畫跟進治療效果
通過繪畫可以反映出接受心理干預的患者的心理修復情況,通過繪畫中的繁簡度、筆鋒、力道、線條、結構、透視,都可以從側面展現患者的驅力控制達到了一個什么樣的水平,并且從畫面內容、色彩、構圖中可以展現出患者的心理狀態,被治療者不同時期會有不同的心理狀態和驅動力、控制力的漲落,通過定期的繪畫,將這些變化曲線掌握。
作者(陳勇和)在接受心理干預半個月后的繪畫
(缺剛接受心理干預、和接受心理干預一個多月后的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