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教育》
人類的起源就是教育的起源,只是自發式教學到官學和私學的興起,經歷過漫長的歲月。
奴隸社會經過夏、商到西周,迎來奴隸制的全盛,這個時期由于生產力水平有限,書寫的材料是竹簡、木犢,書寫的工具是刀筆,只有官府才具有制作書冊的財力和人力,所以官府有學,民間私家沒有學術。
春秋時期官學衰廢,私學興起,此時,偉大的教育家孔子開始傳播自己的教育思想。戰國時代養士之風盛行和百家爭鳴展開,促進私學的繁榮,可以說有多少家學派就有多少家私學,對教育發展影響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學。
私學快速發展與戰國時代君主的需求有關,得謀士者得天下。秦國通過法家思想,公元前221年統一六國,結束長期以來諸侯割據稱雄的分裂局面,建立君主專制的高度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鑒于秦滅亡的教訓,漢朝統治者經過“黃老之學”后,最終選定儒家作為指導思想,以便加強中央集權、統一思想意識。官學與私學以儒家思想為基礎,進行知識的傳授與討論。
春秋時期孔子的儒學倡導是“學而優則仕”,經過漢代的“獨尊儒術”,孔子的“倡導”已經成為一項核心原則。這個時期的私學呈現蒙學教育,補充官學對于初等教育的缺乏,也存在一些高級別的私學可以與官學相比。
經過魏晉南北朝,私學的內容在原有的基礎上獲得擴充,比如醫學,機械,卜數,道家,天文等。
隋唐時期迎來中國教育發展歷史過程的一個重要階段,科舉制度的到來,科舉制是一種選拔人才的方式,它的優點是顯而易見的,用考試模式打破貴族對官職的壟斷,以公平的方式將優秀人才輸送給國家。
《科舉制》
科舉制度之前,是推薦制。貴族階層的便利條件,子弟更容易獲得官職,或者依托學校平臺(多為私學),獲得廣泛的知名度,求得官職。由于私學平臺是社會性質,雖然以儒學為主,內容依舊龐雜,學術與思想的碰撞更為激烈,但科舉制度確立后,考試大綱一并確定,官學與私學的內容隨之固定,學校徹底成為科舉制的附庸。
春秋時期,雖然孔子提倡“學而優則仕”,但他卻是以“有教無類”的方式擴充不同階層,不同行業的學生為徒,并用“因材施教”的方式給予教育,達到所謂的“優”獲得官位,而科舉制實行后,必須獲得正統的思想教育——儒學,并具體到哪些書籍,這對于學術多樣化,思想的延伸是一種阻礙。其二,科舉制對于官員選拔的標準是“才藝”,在此之前的標準是“德才兼備”。
《學?!?/b>
我們現在的大學內容包括官學與私學,這是一種現代社會的福利,從九年義務教育到十二年義務教育,以及未來的十三年義務教育。但是這種內容的包括只是科舉制之前??婆e制之后,私學失去本來模樣。
既然官學從演化之初就是為國家提供優秀的人才,但現如今,人才的數量早已超過國家需要的數量,換句話說,做官只是極少數的學生要走的一條途徑,那么其他途徑是否可以由私學承擔。
幾年前民辦學校火熱,依靠實際需要,培養專業人才,但隨著口碑的不斷上升,擴張人數,擴充專業,使得民辦高校與公辦高校無異,卻沒有沒有公辦高校的優勢,從而失去了市場的競爭力。而現在的許多出名的大專院校,之前都大型企業的子弟學校,針對專業崗位,提供專業人才,但被收編之后,靈活性與多樣化也走向了類似于民辦高校的路數,遭遇未曾有過的困境。
現在的一些民辦技術學校,以及一些短期技術培訓班在社會上獲得了不錯的成果。只是在高考這個神奇的考試面前,這類學生在社會上沒能被足夠的重視,甚至可以說是歧視。同時,社會上同樣存在一些進修班,從地位與內容上容易獲得社會的認可,這類進修班一般是針對社會地位比較高的職員,或者企業老板,但傳授內容過于單一,圍繞經營方式和人際溝通,目的是獲得財務上的成就,而非思想、學術上的增進。當然也會有一些學術、思想交流會,卻只是一小部分人的特權,并非以開放的心態面對普通大眾,從這點看,與古人相比,現代人做的遠遠不夠。
金豬
2019/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