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的愛 變化的“禮”
——聽羅朝英老師對話塔塔教練《三十年的禮 ,三十年的情》
徐立華
9月30日晚,當全國人民都沉浸在國慶節前夕歡樂節日氣氛中時,羅朝英老師和塔塔教練為我們也帶來了一場精神的盛宴。羅老師把自己從教30年過程中自己對學生的獎勵梳理出來,在互加計劃的CCtalk平臺上和我們做了分享。
看著屏幕前臉上帶著發自內心微笑的羅老師,感覺自己就像沐浴在和煦的春風中,透過羅老師慈愛、溫暖的目光,我們就能感受到她心中對教育和孩子的愛。
羅老師把自己30年來對孩子的獎勵分為了四個階段。
1.自然的禮物
1992——1993,羅老師從學校畢業回到了自己曾經就讀的母校,帶著自己的教育夢想和對未來的美好憧憬走入校園,但是現實和自己的夢想是有差距的。當時物質的匱乏、學校的單兵作戰、沒有可以作為獎勵學生的資金來源,這些現實對自己想要表彰和獎勵學生的想法遇到了挑戰,但是她沒有被困難嚇倒,也沒有被現實折斷了自己的教育夢想,她憑著自己的勇氣,敢于探索、敢作敢為,因為熱愛,勇敢行動,敢于獎勵、創新獎勵、落實獎勵。
她是如何敢于獎勵、創新獎勵、落實獎勵的呢?
羅老師分享了1993年的冬天一次下雪時,她和孩子們的經歷。成都是一個冬天也難得有雪的地方。那一天,當孩子們看到室外的白雪時,他們是驚喜的,也是激動的。初入職場的羅老師和也孩子們一樣的開心激動,所以她帶頭領孩子們跑出了教室,跑進了田野,和孩子們瘋狂地玩耍,他們踩雪、踏雪、打雪仗,羅老師說他們在田野中釋放了青春的狂野與躁動,我想羅老師是懂孩子們的,就像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那樣,“真實的教育是登上童年奧妙的真相之巔。”這一次玩雪羅老師領孩子們登上了心靈奧妙的巔峰,青春需要釋放,青春需要張揚,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戰斗,他們會成為戰友,他們會因此結下深厚的友情,難怪孩子們在20年畢業聚會時會說,“那一場雪是一生的記憶。”
最初羅老師的禮物是來自自然,校外的田野、田埂、河流、淺灘,周圍的村莊、公路都曾留下她和孩子們散步、讀書、撒野的身影,青春的老師、年輕的孩子,同樣的朝氣蓬勃,共同的生活陪伴,彼此的心心相惜,在物資匱乏的時代,羅老師給予孩子們豐富的精神慰藉,做羅老師的學生是幸運的、幸福的、興致的,懂得孩童奧妙,創造學習生活的美好。
2.教育愛的禮物
1994——2004,在羅老師獎勵學生的第二個階段,羅老師創造了三個聯結。她將對學生的獎勵和學生的生活、家庭和需求聯結起來。羅老師說這個階段她的禮物是從同情學生、可憐學生、憐憫學生出發,品學兼優但是家里窮的學生,她送參考書,穿衣單薄的學生,她送御寒衣,交不起學費的孩子,她送學費,玩游戲不回家的孩子,她找到后陪伴回家,一次又一次找到他們再送回去,全體學生考好了,她就送他們一次集體野炊的機會,輟學的學生,她去家訪,沒有教輔資料,她就刻鋼板,手工印刷試卷,讓學生們進行強化訓練。
羅老師就是這樣不斷進行探索著往前走,但是她的初心不變。
3.教育情調的禮物
2005——2015這十年之中,羅老師用心尋找資源、用心收集禮物、用心設計方案。羅老師給學生的禮物品種更多、品質更高、情調更好,她想滿足學生們的及時之需。她的禮物范圍更廣,不論走到哪里,她的心里都牽掛著她的學生,她的禮物有新加坡的明信片,歐洲的小徽章,新疆的葡萄干,湖南長沙毛澤東故居的毛澤東徽章,北京奧運會的徽章,圓明園的錄像帶,四川大邑縣的葉兒粑,四川新都區石板灘鎮的糖油果子……
她說,“有心在,有情在,有光在,就有行動在”她的心一直系著學生,她的情一直在心中生發,她的光一直照在學生身上,所以她一直在行動。
她還給學生進行私人訂制禮物,用這種方式激發學生內在的參與動力。孩子們喜歡的籃球、排球和兵乓球,學習用品,閱讀書籍,生活用品,文創用品,“基于需要、及時性的獎勵,才是關注生命需求的教育。”她以學生的名字命名教室的功能區:子軒書架,子選閱讀吧,振軒新聞播報欄,雪軒榮譽墻,思源飲水臺,杰源多媒體,少延文創區,巧煊英語演講臺。我想孩子們看到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功能區,他們的心中一定是充滿了自豪感的,這種隨時被看見的感覺每天發生在他們的學習生活中,是多么美好的一種體驗。
班級的“星光榮譽墻”上張貼了被表彰的“文明寢室”、“學習之星”、“勞動之星”、“藝術之星”、“運動之星”、“服務之星”、“公益之星”、“護理之星”、“快遞之星”,一次表彰,一次儀式,學生個人和集體都可以上班級的“榮譽墻”。
教室是學生的家,看到家里到處都是自己的榮譽,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會自豪!會開心!會自信!在這樣的環境中,孩子們會被激發、點燃,他們會更積極地認真生活和學習。靳偉老師在闡述學習的新特征中也強調了學習者需要一定的場域作為學習背景,我想羅老師給學生們創造的學習場域就是一種正向的、積極的、促進式的學習背景。
圍繞著他們的班級熊貓文化,他們進行原創設計,元旦的熊貓明信片,春節的熊貓賀卡,“女生節”的熊貓發帶和發圈,“男生節”的熊貓書簽,端午節的熊貓粽子,中秋節的熊貓月餅,國慶節的熊貓之旅演講,圣誕節的熊貓吉祥物,生活中的熊貓手提袋和口杯,這些集中了學生智慧與創作在內的文創作品激發了學生的參與感,也凝結了他們辛苦的勞動和創造,把班級文化的內涵用行動表現出來,充滿了教育的情調。
顧明遠在給馬克斯范梅南《教育的情調》的序中寫到:“教育情調的核心是愛,把愛獻給每一個孩子,那么教育活動中具有了美好的情調。教育情調的表現在情,在教書育人的細微處見真情。只有站在學生人性的高度來看待教育智慧,這樣的教育才擁有教育的情調”
羅老師給學生的禮物是出于內心的愛,她時時刻刻想著把自己的愛獻給自己的孩子們,所以她的禮物是出于教育情調的禮物。
4.教育機智的禮物
2015——至今,羅老師給學生的禮物上升都了一個新的高度,她的禮物源于教育的機智,也源于她的不斷學習,她說她遇到了帕克.帕爾默的《教學勇氣》,她說自己忽然覺悟了,她迫不及待地把自己的覺悟踐行到自己的行動之中,她給學生的禮物變成了一張鼓勵的紙條,一次神秘的微笑,一次心照不宣的眼神確認,一次響亮的擊掌,一個突然的擁抱,一個公開或者私下的贊美,一幅漫畫,一封信,一枚不期而遇的糖果,一枚班徽獎章或獎票,一枚班徽胸章,一次班會的主持,一個特殊的任務......
禮物的贈與隨時、隨地、隨機,每一次贈與都是老師心中那一刻的感知召喚,是愛的投射,是情的回應,是心領神會的認同。
“教育情景、教育關系和教育行動的概念是互相關聯的,通過教育行動,一個教育情景和教育關系才能產生在一方面,只有當我們與年輕的孩子以某種方式行動,是我們才能創造出教育的情景,并與建立他們建立教育的關系,另一方面成人和孩子相處的情境和關系需要具有一種積極的教育品質,這樣成人的行為才會有教育意義。”(《教學機智》范梅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