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整理古典老師在第五屆中國職業生涯發展大會上的分享內容。
前言:兩年對標 小步快跑
曾經,職業發展中,我們會強調先樹立夢想,然后為夢想努力,為此我們可能會去設定自己五年、甚至十年的目標。但是,現在這個時代,建議的職業發展策略是:你應該先到一個競爭激烈的地方工作,在工作中逐漸尋找到自己的夢想。你現在最多只能定一個三年甚至不到三年的目標,以兩年為標準,找到一個對標的人,朝他的狀態的努力,兩年后可能對方也已變換了方向。
躍遷:突然發生的范式轉變?
躍遷的概念:電子吸收能量后從一個能級跳到一個更高的能級,沒有中間狀態,是范式的突然改變。
比如,
1903萊特兄弟發明飛機:區別于當時公眾認為的飛機的翼要像鳥兒的翅膀,萊特兄弟轉變思維 把它想像為船的帆;
1968 福特貝里發明背越式跳高:區別于當時的跳高方式,貝里在身體素質不占優的情況下,依靠方式的改變,成績獲得突破;
職業發展的躍遷
消費升級,可以理解為: 如果基礎需求已經被滿足,就讓滿足的過程變得美好一點。
競爭力的躍遷 按照學者理論,每一個人可能是以下三類之一:
產品人:洞察需求和趨勢、創造產品和體驗
媒體人:傳播理念和信息、鏈接渠道和平臺
運營人:搭建組織、激勵員工、鏈接資源
你需要具備的六種能力: 解決問題、整合資源、創造力、設計、感召力、意義感
驅動力的躍遷
僅靠傳統方式(錢、權、規范、文化)已失效,新驅動力更源自:
精進:要能讓我長本事
自主:要讓我越來越自由至少讓我覺得是我自主選擇的
意義感:要讓我覺得我在做牛逼的事
這個時代,每個人都在尋求自由,自由的三個層面:
交易自由:不非得和你交易的自由
財務自由:不非得為錢工作的自由
創造的自由:能做成自己想做的事的自由
職業觀的躍遷
60后 - 火車思維: 關鍵時刻能買上票擠上車,路徑、目標清晰;
70 80 -- 公路思維:目標清晰,但路徑不定;
90 00 --游樂場思維:進入游樂場,可能因為很多原因,改變自己想玩的項目。每隔三年,你的想法,職業觀可能就會發生變化,目標、路徑均不定。
認知方式的躍遷
想不起來一個知識點,我們往往會首先掏出手機進行搜索,而不會選擇翻書。 過去需要花30分鐘學習學科知識, 在新的人工智能時代,可能學習 5秒場景知識就能解決。
今天,不要用大腦來記錄信息 而是用大腦來提出問題。
能提出好問題,就能找到好答案。 資源、注意力都會被好的問題吸引。
學習方式上,不要追隨知識樹,而是要追隨問題樹。
知識焦慮時代 終身學習的唯一方式是成為終身提問者。
持續的提出問題
持續的解決問題
持續的整合知識
遇到一個問題想不通,要學會聯機思考,想好問題找人求助。
人類的發展幾乎經歷了這樣一個過程: 進化--講故事--印刷術--互聯網—AI (可參考《人類簡史》)
人類的認知提升,是不斷外包大腦的過程。
公司運營結構分別有金字塔結構、扁平結構、三葉草結構等。
古典老師提出有效公司結構:小蠻腰結構
云大腦: 由董事會、顧問、外腦等組成的云大腦,提供認知資源、聯機思考
小組織: 大平臺上的小團隊,去中層化,快速反應、快速執行
強外包: 不同專業領域的專業分工外包大部分由AI代替
在聯機思考時代里,你的專業不再是某個學科,而是解決問題。
云大腦的專業就是“特別擅長解決某類型問題”
小組織的專業就是“特別擅長操作某種解決方案”
除此以外,都是和機器pk的低價值體力勞動
小結:躍遷
公路思維 → 游樂場思維
學習焦慮 → 終生提問者
單機思考 → 聯機思考者
當年新出的火車和馬車賽跑,馬車贏了,但是隨著時代發展,最終馬車被火車淘汰。 而原因,火車運用了更多新科技,其內在結構更符合這個時代的趨勢發展。
當躍遷來臨,你在哪輛車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