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一直覺得中學的教育,可以沒有物理,沒有化學,但不能沒有心理學。
我們讀了12年書,都是學著各種外部的知識,甚至那些教育制度都在要求我們要不斷地用外物來證明自己:用考試成績來證明自己的實力。沒有好的成績,我們多半就會被貼上這樣的標簽:笨,調皮搗蛋,不聽話,懶,不思進。
然而一直以來,我們學著大自然里的一切,學著國家政治,學著歷史長河,卻沒有人教我們各種內部的心理知識:怎么回到自己的內心,認識自己。我們是怎樣的人?真的是老師說的那種笨孩子,不會學習的人嗎?我們自身優勢是什么,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社會上的各種矛盾與爭吵,大部分都來源于雙方的不理解。如果你能理解別人為什么會做出這樣或那樣的行為,不再全憑自己的內心感受來定奪任何人任何事,除了少點爭吵外,你的心胸也會變得寬廣。
這就是為什么我認為學校應該向孩子們普及心理學的原因。
2、
每天,我們都在喝著各種各樣的雞湯,然而雞湯里的大道理我們過幾天就忘得一干二凈,因為幾乎所有的雞湯都缺少科學的解釋,浮于表面的道理往往易忘。
同時,雞湯們說著你想聽的話,他們不斷地摸索著你內心的空缺,喂養你,讓你上癮,讓你掉進他們設好的“自我陷阱”,讓你忍不住為了想展示自我而轉發到朋友圈,讓你進入營銷鏈的末端。
然而我并不排斥雞湯,情感的安慰永遠是大眾剛需。然而我們需要的是更為科學的“雞湯”,減少那些治標不治本的雞湯:用心理學去解釋你為什么不安,恐懼,或是緊張。
用科學原理去解決痛苦,才能根除痛苦。
3、
但凡有人的地方,就需要用到心理學。
有什么學科可以涵蓋所有的領域行業?在中國,就是語文(最起碼你得會認字和組織語言)和心理學。
就連看上去最生硬最不講人性的工業,在心理學里也有一門應用叫工業心理學:今天的工業設計要如何使人更舒適更有效?從儀器儀表到工作環境怎樣設計才能使人的疲勞或傷害減到最小,效率達到最高?
再極端的假想,就是你可以一輩子不工作,終日做一個沙發人,然而在社交上,心理學也會不斷影響著你與人之間的交往:人的情緒和“脾氣”是怎么一回事?所謂人那么有“個性”又是怎么回事?
好了,或許你會想問,如果我不社交,一輩子不工作不出門,心理學與我又有何干。你總會睡覺做夢的吧,或是在屋子里說句話吧。那么“夢”又是怎么一回事,它反映了你的什么潛意識?人是怎樣理解語言,又是怎樣組織和表達語言的?為什么你不會說出“和我你愿意在屋子里看球賽今晚”這樣的句子呢?
最后的最后,你可能有點生氣了,想問這全地球人類都消失了,心理學還會存在嗎?會的。
動物也會受心理學影響。你一定聽過這樣的模型:刺激——反應。這是行為主義心理學最主要的觀點。這個觀點認為,所有的反應都是由刺激所決定的,甚至連動物也不例外。所以心理學實驗上有個著名的箱子叫“斯金納箱”,行為主義者斯金納經常在他的試驗箱里用動物來做實驗,給予刺激,觀察它們的反應,然后再把其中的規律遷移到人類身上。
所以,不到世界末日那一天,心理學都是被需要的。
4、
說到這里,你或許開始蠢蠢欲動,給自己又多設了一個新年計劃:學習心理學。
于是你又新關注一堆公眾號,跑去刷各種心理學的文章,買上一堆名叫《十大心理學定律》的書籍,咨詢一堆號稱心靈導師的偽心理學家。最后還是迷迷糊糊,難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如果要學習物理,政治民主,法律等等,你總能找到一批好玩又有趣的系統教材。然而,因為心理學是個只有短暫歷史的學科,所以你比較難找到有趣的系統教材。
數千年來,我們人類一直在用不正規的方式對自身行為進行著觀察,并試圖用哲學的角度來加以解釋。然而,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心理學卻只有130多年的歷史。其標志性事件是,1879年,在德國萊比錫,馮特(Wilhelm Wundt)創建了一個實驗室,研究人類的意識體驗,他也因此被尊為“心理學之父”。
心理學的歷史如此短暫,以至于在這一塊領域里,你會難以找到系統而又有趣的學習資料,在中國則更少。
在中國,心理學仍不夠普及,然而在今天的美國,每年授予博士學位人數最多的學科是心理學,社會對專業工作者需求最旺盛的領域之一也包括心理學。心理學這樣一個學科在一個發達工業國家里竟有如此巨大的影響。
5、
你是不是覺察到會有廣告出現?
是的,從明天開始,我將會在簡書系統分享心理學這一塊的實用知識。
明天會先從心理學發展歷史上出現的六大學派,每個學派的觀點只是各家之言。雖然已成歷史,但是他們對現代心理學提供了研究的基礎,而且對我們這些當代人的生活與工作也有啟發的意義。
如果你有興趣,歡迎關注我的簡書(^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