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看完彭小六的書,剛剛又報了他21天的知識管理課程,一是希望了解一下“六神”的知識管理心法,二是學習一下人家開發課程的思路。上周提到的行動基本都已經落實,本周開始進入主題閱讀。第一個主題我定位在“如何通過邏輯思考力分析并解決問題,并能夠將經驗轉化為生動、有趣、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傳授給別人”。
這個主題的進行需要我進行三個方面的努力:第一需要我進行大量邏輯思維和結構化思維的理論知識輸入(我個人在這個方面的基礎需要進行提升),第二需要我將書中的商業化和經典性實例轉化為生活中真實發生且大家喜聞樂見的實例,第三需要進行課程設計方面的籌劃,將這些實例用通俗有趣的形式呈現出來。
我的第一本書便是這本《麥肯錫問題分析與解決技巧》。本書如同李忠秋老師的《結構思考力》一樣,滿滿都是干貨,幾乎每一個章節都能夠給我以啟示:
一、了解了麥肯錫的咨詢專家在解決問題的流程:
? ? ?1、發現問題,先分類,看問題的本質屬于哪種類型;
? ? ?2、將問題轉化為具體課題;
? ? ?3、找出解決問題的替代方案;
? ? ?4、運用情景分析法,評價替代方案;
? ? ?5、選出最適合的解決策略,并采取行動。
? ? ? 過程流程化的優勢在于建立思考模型,將變化的問題的解決思路明晰化和固定化了,解決起來就會更為高效。在團隊溝通過程中,也容易發現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并且給出有針對性的解決方案。
二、明晰了很多概念。之前從來沒有發現概念的重要性,也沒有關注過概念的定義。但是閱讀之后我發現,對于概念的誤讀或無意扭曲,會影響最終結局問題的方案。例如:什么是“問題”?我們常說出了“問題”,要解決“問題”,但是卻從沒有真正理解“問題”的意義。作者認為問題的本質就是“理想和現實有了落差之后必須被解決的課題”。有了這樣的定義,我們就會想要去尋找這個落差在哪里?這個落差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采用哪些方法才能解決這個落差?又比如說,我們要考慮“是否應該帶傘外出?”如果我們將它作為一個問題的話,我們要考慮的就是要不要帶傘或者要不要外出。但是實際上,問題的本質并不在此,我們提出這個問題的背后隱藏的本質其實是“應該怎么做才不會被雨淋濕。”如此一來,解決問題的替代方案就會一下子多了很多。所以,概念與本質對于分析與解決問題至關重要。
三、解決問題的原點在于“發現問題的存在”。在小六的書中將知識按照2*2矩陣分為四個不同的區域:一是舒適區(知道自己知道);二是探險區(知道自己不知道);三是寶藏區(不知道自己知道);四是盲區(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很顯然,處于盲區是最可怕的,因為,你從未發現的知識也不會去主動獲取。問題也是一樣,想要解決問題,首要就是發現問題的存在。所以,能夠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一種能力。那么,如何發現問題呢?不妨試著問自己如下問題:
“現狀與期待的狀況之間有無落差?”
“現狀有沒有發生什么變化?”
“是否覺得哪個部分進行得不順利?”
“是否有些事情未達標準?”
“有沒有哪些事情不是你原先期待的狀態?”
“若置之不理,將來是否會發生重大的不良狀態?”
這些問題都是基于問題的概念而提出來的,便于我們及時發現問題,去解決問題。
本書的架構十分嚴謹,分為三個大部分,一從發現問題到想到解決策略;二情境分析,提升解決質量;三麥肯錫的強項:分析(該部分還提到了解決問題的心理素質)。其中,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環節提供了大量已知的模型,并且與MECE原則相結合,做了很好的范例。這些部分將來是需要進行精讀并且改造,為我所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