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小先生”顧名思義,就是年齡比較小,能夠以所學專教別人的學生。陶行知先生提倡發揮“小先生”的作用,“一個識字的人教導兩個不識字的人,一個會做的人教導兩個不會做的人,這里面包含著普及的力量。”學到知識不去教,只會變成“守知奴”。“我們必須指導小先生開起大門找學生,把一個不會的人教會了,便算是多生了一個人,這樣才算是小先生真正的成績,才算是表現了小先生真正的力量。”
? ? ? ? “小先生”的作用功不可沒。在我的班級,每天都會看到小先生忙來忙去的身影。晨讀課的“暢游經典”,提前查完資料、校正完字音的同學便會走上講臺,自信做小老師教給大家都詩,大家跟著學習起來有滋有味,儼然我是個多余的人物了。“小先生”在輔導后進生方面的作用也是功不可沒呢。我班的后進生有七、八個,因為基礎比較差,學習起來非常吃力。雖然我在放學后經常給他們補課,可因為時間關系,總是收效甚微。這時候,就可以發揮小老師的作用了。我在能力比較強的四人小組里放進后進生,讓其他三人“專門”輔導這一名后進生,課堂上學到的知識在課下的時候及時輔導后進生,雖說他不能完全消化,但“近水樓臺先得月”,他不會的再去問,也方便些。我設置了小組間競爭的機制,哪個小組精誠團結、通力合作、成績進步大,就會給哪個小組發“表揚信”并且加分,這在一定程度上也激發了“小老師”的工作積極性。
? ? ? 但“小老師”的工作熱情須是“燒”起來的。誰來“燒”?導師“燒”,大人“燒”。小老師所在的小組有了大進步,后進生有了良性改變,這個時候,老師就要使勁夸夸小老師,夸他功勞不小,夸他有策略、有方法,并及時予以獎勵,“小老師”吃到了甜頭,心也就被“燒”起來了,他也就會甘愿做“小老師”了。有了成功的喜悅,他在交際、知識扎實度方面會有新的突破,家長也會高興,就會鼓勵他繼續做“小老師”。這把火不就“燒”起來了嗎?也恰恰說明了“在熱心的導師的指導下的小先生都有了相當的成績;小先生一無成績,只是證明了導師冷血不努力。”
? ? ? “文字只是生活的符號,要與生活連在一起教。”三年級的數學中的“面積”不好學,很多學生學不會。這個時候可以讓小老師帶領同學們一起感觸,讓同伴去感知“面積”為何物。可以帶領同伴在桌面上擺放書籍,在各種不同的桌面上擺放,感知“面積”,再去介紹計算公式,我想同學們接受起來就會容易些。總之,知識不可脫離生活,一定要與生活結合起來,這也是陶行知先生所倡導的“先行后知”的思想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