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普及教育需得依賴于小先生,本篇陶先生主要從六個方面來講解如何指導小先生。
第一,講的是讓小先生建立小班級。普及教育的重任固然由小先生們承擔了一部分,但是也不要給小先生設置過于重的擔子,要根據小先生們的特點讓他們只教兩三個學生,這樣他們就能很輕松的完成擔任的教學任務。這就是所說的量力而行,切不可不管不顧的讓小先生們承擔過重的責任,不然物極必反。
第二,講的是指導小先生開起大門找學生。蘭卡斯特制固然好,可是它并不符合當時的國情,窮國想要普及教育,不能只是單純的在班級里學生教學生,必須走出教師,走進農村,走到千家萬戶,讓小先生去尋找自己的學生,可以是家人、鄰居等等,這樣才能把知識普及下去,給沒有機會學習的窮人創造一個機會,這才是普及教育的意義。
第三,這一條講的是指導小先生教人去教人。如果說一位小先生教會了兩個學生,那這個教育行為到這里就停止了嗎?是僅僅教會這兩個學生有意義,還是同時教會這兩個學生讓他們把學到的知識再交給他人更有意義呢?所以陶行知先生提到了“即知即傳人”的教育原則,讓小先生每教一位學生就讓學生去把知識傳授給更多的人,這樣一代代的傳下去,就在無形之中把知識普及了下去。
第四,要把文字與生活聯系在一起教。如果文字單純的只是文字而脫離了生活,那這樣的知識普及是沒有意義的,需得讓人們在學習了文字之后,能夠把“柴、米、油、鹽、醬、醋、茶”等字與實物聯系在一起,會寫自己的名字,這樣才會切實產生擁有知識的自豪感,而不是如云霧般虛無縹緲的看不清摸不著。
第五,講的是由小先生普及教育的運動也要遵循規定。既然成為了小先生,就要擔當起“先生”的稱號,必須嚴格的按照課程要求把知識傳授下去,在這一艱難的道路上,導師是其堅強的后盾,必要時要給予小先生幫助和指導,給小先生講明白為何要把知識傳授給窮人,于社會有何重大意義,這樣小先生們才會明白其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讓他們在普及教育的道路上堅持走下去。
第六,小先生最大的困難是大對小先生不信任的心理。其實這種心理恒古至今一直存在,如果說在課堂上我的學生對我提出了不同的建議,我的第一反應可能也是有些懷疑的,更何況那個時代思想固化的大人們。所以,陶行知先生提出了一個好的解決辦法,即把所有小先生的家屬召集到一起,并當眾讓大家看到小先生的本事,正所謂以才服人,這樣大人們就會相信小先生是可信的。如果只是這樣還是不夠的,導師還應該把知識與生存聯系在一起,讓他們了解想要過上好日子必須通過學得知識才能實現,這樣人人都想求學,如此,普及教育的路子才算是通了。
以上講的都是陶行知先生對于指導小先生的指導方法,但是普及教育全要靠小先生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后面需要導師們對小先生嚴格的要求,熱心的指導,耐心的講解,細心的傳授才可取得成績,一切都取決于導師的態度。正是由于導師和小先生們的不懈努力,讓教育普及成為了現實,給現如今的小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學習機會,甚至于教師和家長們都站到了統一戰線去教導孩子們,只能說現在的孩子太幸福了,輕輕松松的就可以獲取知識,擁有學習機會。正所謂太容易得到的東西就不會去珍惜,多少孩子厭學,沉迷游戲不能自拔…所以說,優質的教育還任重而道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