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讀完陶行知老先生的《怎樣指導小先生》一文,自感深受啟發,陶老先生與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年代,有很多孩子不能到學校上學,有很多成年人是文盲。面對這個狀況,先生發現只有發動學校里面正在上學的孩子,指導他們變成“小先生”,是快速提高國民素質,改變整個社會基礎教育普及率低的最有效之辦法。若是把這篇文章放到今天來讀的話,我主要想談以下幾個問題:
? 1、今天的社會,孩子周圍的人已經幾乎沒有了文盲,即使在農村也大都接受過初等教育,六、七歲的小孩子已經很難再找到不識字的奶奶、媽媽、嫂嫂等人,那小先生的學生從何而來呢?我認為這件事應該和家長做好溝通,盡可能多的陪伴自己的孩子,多和孩子溝通平時的收獲,愿意拜小孩子為師,在這個過程中為孩子創造成為“小先生”的機會,試想一個知識單純的在課堂上聽老師講,學會了之后就此打住,如果能像小老師一樣講給別人聽,那將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境界啊!如果經常加以適當的表揚和鼓勵甚至獎勵,則孩子將體驗到巨大的成功和喜悅,那么這個孩子將把時刻當一名“小先生”當成一種習慣,他將會慢慢具備我們經常提到的“自主學習能力”,而這正是我們的目的。
? 2、文中所講的“小先生”為六、七歲的小孩子,也就是我們現在的一年級的小學生。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堅定地認為要從一年級開始在班內培養好“小先生”,可以讓他們幾人一組,以科學的方法分配好小組,養成遇到問題先獨立思考,有自己的想法之后互相交流最后得出結論的習慣。最重要的是在小組內我認為“小先生”的角色并不是一成不變的,誰的點子正確,能在道理上讓大家信服,在這個問題上誰就是大家的“小先生”,這個小團體的孩子都明白了之后,然后再和其他的同學交流。這樣就形成了“即知己傳人”和增加“間接所傳代數”的模式,這樣一個知識以極高的效率傳播開來。而我們老師在這里要做的工作就是指導孩子們在平時形成這種問題討論交流的方式,積極倡導班內這種有問題就互相討論、互相拜師的氛圍,孩子們以爭當“小先生”為一件極為光榮的事,試想由一伙“小先生”組成的課堂會多么的有溫度,想想都讓人興奮。
? 3、作為一名教師,要對孩子們有耐心、有信心,加入到小先生的隊伍里去一起干。從陶老先生這句話中,我明白學生能否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先生,鑰匙還是操在老師的手里。要下功夫去幫助孩子們去排除他們所碰到的釘子,要多指導他們如何克服苦難,,慢慢培養他們面對挫折的韌性;當他們缺乏恒心堅持不下去的時候,要鼓勵他們努力向前。所以老師若是一味袖手旁觀、缺乏責任感、沒有耐心,則這件事情將成為兒戲;而老師若是認真培養引導學生,時刻本著“教人去教人”的目的扎扎實實的去做這件事,則“兒戲”將會變成希望、變成收獲、變成成功。
? 我認為這篇文章對于我最重大的感觸還是責任,我認為把孩子們培養成“小先生”型的人是我們必須要做好的事,讓孩子們真正學會分享、交流、傳播,他們才有能力去創新與創造。如此去做,我們才可以說是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教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