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每天的時間怎樣安排?
我今天做了哪些事情?
我怎樣才能把它們做好?
我又為什么要做這些?
此時此刻我的角色是什么?
我在這個世界上的人生意義倒底是什么?
? ? ? 這些問題也許有的時刻在困擾著我們,也許有的我們從未思考過。
? ? 但當你向自已問出這六個問題并深深的思考后,你會體驗到它們帶來的無與倫比的力量。這六個問題正來自于看似簡單但內涵深厚、精彩絕倫的邏輯6層次。
? ? ? 我在接觸了邏輯6層次后就被深深的吸引,一直在學習中,現在已經形成了一種思維習慣,并試著用它來幫助我消除困惑與煩惱。
? ? 我的女兒以前總是晚睡,我以前為了這件事經常特別惱火,我規定她10點前必須睡覺,如果這個時間她還沒有睡,我就會發火,發完火我又特別后悔。有段時間這件事很困擾我。然后我就會跟自已說,下次孩子睡得晚不要發火,要好好哄,但是每次都忍不住。那時候很苦惱,怎么自已就是做不到呢?
后來我給自已用邏輯層次做了一個自我教練。
環境:每晚10點孩子要睡覺。
行為:孩子沒有按時睡覺我就會發火。
能力:選了很多辦法讓孩子早睡(講故事,早上床,聽音樂,覺得都沒有用了,找不到資源了)。
價值觀:為什么孩子10點不睡會發火?10點不睡,就睡不到10個小時,睡不到10個小時,對長身體不好,一想到孩子健康會因此出問題,我就焦燥,一焦燥就想發火。發了火又會愧疚,因為在孩子睡前發火更讓孩子晚睡,所以會質疑否定自已不是個好媽媽。身份:我想做個好媽媽,想做個負責任的好媽媽。
能力:那么我是一個負責任的好媽媽在孩子晚睡的問題的上,我需要具備什么能力?(此時覺察到要有控制自已的情緒的能力)。
? ? 這個時候我發現在這個問題上我首先要解決的不是孩子超過10點睡不睡的問題,而是我如何能控制自已的情緒。因為我內心深處其實著急的是我沒有成為一個好媽媽的焦慮。只不過當孩子晚睡了才會我就會爆發出來而已。
行為:那么怎么控制自已情緒呢,我的決定是開始寫覺察日記三盛日記松規條打卡、堅持了一個周期23天。我發現當孩子沒有感覺到我的焦慮時她反而漸漸早睡了。
? ? 如此神奇的邏輯6層次究竟是什么呢?
? ? 它最一開始是美國的NLP專家,羅伯特 迪爾茨(Robert Dilts)在另兩位科學的提出的理論基礎上設計出的一個來觀察我們思維系統的模型。
1. 精神
指的是我與其他人、事、物的關系,當我們說到我們的使命、人生的意義、對社會的貢獻等等的時候,我們就是在這個層次,即我的遠景及目的。李中瑩老師把這個層次定義為系統,即1個以上的單元為了相同的意義或目的而在一起的集合。這其實邏輯層次的每個層次都是一個系統,而這一個層次是一個包含了“我”在內,詮釋了“我”和這個世界上的人、事、物的更宏觀更具影響力的系統。邏輯6層次其實每個層次都是一個系統,而每個層次又都是另外一個層次的子系統,所有系統都是一層層的藏于另一更大系統內。無論我們當前的認知是處于哪一個層次,這個層次都蘊含了其它各個層次的內涵。如果用一個隱喻來解釋系統的含義:
2.身份
這個層級開啟了個人問題的層次,它指的是你內在對自已的認知,我們怎樣看待自己,給自己定位,我們如何描述:我是誰?我是一個什么樣的人?我將以怎樣的身份去實現我的人生遠景及目的?一個人面對不同的人不同的情境都會扮演不同的角色。對于身份的認知通常在我們的潛意識中,所以我們有時會迷茫,不清楚現在自已扮演何種角色,我們通常更為清楚的是我在做什么,而很少去思考,當我這樣做的時候,我在潛意識中給自已的定位是什么?
3.信念及價值觀
每個人在他成長的過程中,已形成了很多有關自己的“真理”,即我是什么樣的人,我相信什么,什么對我是重要的等等。這些“真理”決定了我們做每一件的事的價值取向和相應的態度。在這個層次,我們常常提出的問題是:為什么做或不做?重不重要?應該是怎樣的?對我有什么好處?因為每個人的信念、價值觀不同,所以同樣的事情,我們的看法、態度也存在著非常大的差異。
4.能力
指的是我們做事情的策略及狀態。我們的思想藍圖越豐盛,所能做的選擇越多,意味著我們的能力也越強。因為只有擁有了這項能力,你才能做這個選擇。能力也包括我們所擁有的具體的知識和技能,比如:演講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推銷能力、情商、智商等等。
5.行為
是指能力的實際操作和運用,具體就是指:做了什么。比如,我是一個銷售員,我每天拜訪十個準客戶。“每天拜訪十個準客戶”就是我的具體行為。
6. 環境
這個層級指的是行為和行動所發生的外在情境。包括了所有外界的條件。在這個層次我們要幫助被教練者落實上一層次所承諾的行為具體到哪個時間點和地點完成,以及可以運用哪些環境資源和排除環境帶給我們的干擾。對我們來說,環境既是限制也是機會,世界上的種種外界條件,即所有的人、事、物都在這個環境當中,既可以為我所用,也可能阻礙我們的發展,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我們所處的環境。
? 邏輯層次中上三層與下三層的關系:
? ? 我覺得上三層是賦能的過程,下三層是落地的過程。上三層走好了,客戶的意愿就出來,那么往下三層就好走了。但是上三層走的再好也是停留在想的層面,走邏輯層次其實是一個知行合一、身心合一的過程,上三層是知和心,下三層是行和身, 只有讓我們的客戶知行合一、身心一致,才能實現讓夢想照進現實,所以下三層的引導同樣重要。
? ? 如果大家想要更深刻的理解一下邏輯層次的魅力,可以如下的方式進行思考,給自已做一個邏輯層次的自我教練。
? 將代表6個思想層次的練習紙張放在地上,各自代表其占用的空間。
設立目標
例如:我要(? ? ? ? ? ? ? ) 。
環境:
我想在何時何地達成:(? ? ? ? ? ? ? ? ? ? )? ?
行為:
我需要做什么才能達成:(? ? ? ? ? ? ? ? ? )
(具體可見的、有時間性的,對達成目標具有直接影響的行為。)
能力:
我已具備什么能力及還需要什么能力才能達成 ?(? ? ? ? ? ? ? ? )
(針對需要提升的能力,可回到行為層次制定具體的改善措施。如每天學習半小時,定期進修等。)
信念/價值:
為什么我要達成 ?(? ? ? ? ? ? ? ? ? )
(當我達成 目標時,我可以得到什么?這對我意味著什么?當我得到我所要的,我內在有什么樣的體驗?)
身份:
當我達成時,我那時是一個怎樣的人?周圍的人會怎樣評價我? (? ? ? ? ? ? ? ? ? )
(我是誰?什么最能代表我?”不斷的在心里問自己這個問題,看看有什么圖像、字眼浮現上來。)當我感受到我就是那個象征物時,我內在有什么體驗?
精神:
我要實現這個目標,除了為自己,還為了誰?(? ? ? ? ? ? ? ? )
(其他相關的人可以從我的成功中得到什么?
我人生的遠景及目的是什么?)
? ? 邏輯層次是一個大道至簡的系統,雖然只有12個字6個層次,卻蘊含了深刻的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