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一個地方、一座城市,不同的人關注點總是不同。有的在意歷史人文,有的鐘意自然風光,有的留意特色美食,正所謂“人過一百,形形色色”,千人千面,各想各事,只能是各自尊重、求同存異。
譬如,對有著3000多年建城史、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陽,有人對出產于此、位列“中國四大名玉”之一的獨山玉情有獨鐘,有人對宋代大文豪范仲淹一手創辦的花洲書院念念不忘,有人則想弄清諸葛亮出山之前到底是躬耕南陽臥龍崗還是隱居湖北襄陽古隆中,還有人想循著“醫圣”張仲景的成長經歷探尋中醫的博大精深和神奇奧妙。總之,一座南陽城,千人千面鏡,鏡中風景各異,就算是面對同一景致,腦中浮現的畫面、心里生出的感慨肯定大不相同。
早在四、五十萬年前,與“北京猿人”同期的“南召猿人”就生活在南陽盆地,他們用打制石器創造了舊石器時代文明,使得南陽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形成了內涵豐富、特色鮮明的南陽文化。尤其是進入漢代,南陽文化以發達的科技、醫學和手工業為代表,迸發出璀璨奪目的光輝。唐代以后,南陽的經濟文化地位仍然顯赫,從唐代大詩人李白、散文家韓愈,到宋代大文學家蘇軾、范仲淹和金代的元好問等,寫下許多贊頌南陽的名篇佳作。解放戰爭時期,毛澤東同志親筆為新華社撰寫了《中原我軍占領南陽》的新聞稿,更使南陽名揚四海。
搞過新聞報道的朋友都知道,毛主席撰寫的《中原我軍占領南陽》,是一篇罕見的新聞杰作,特別是在運用歷史背景資料方面,堪稱絕妙:“南陽為古宛縣,三國時曹操與張繡曾于此城發生爭奪戰。后漢光武帝劉秀,曾于此地起兵,發動反對王莽王朝的戰爭,創立了后漢王朝。民間所傳二十八宿,即劉秀的二十八個主要干部,多是出生于南陽一帶。”這一段精短的表述,雄辯證明了了南陽極其重要的戰略地位。
南陽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名人輩出,文化資源非常豐富,是中國楚文化、漢文化的發源地,是中國楚漢文化最豐富的地區,也是中國楚漢文化建筑、歷史文化遺跡和文物最集中的地區。對此,一位日本學者曾經這樣說過:“研究唐代文化要去西安,研究宋代文化要去開封,研究元、明、清文化要去北京,而研究漢代文化只能去河南南陽。”
作為中國知名的古都之一,早在公元前821年,西周軍事家、政治家申伯就在南陽建立申國;西漢時期,南陽成為全國六大都會之一,其戰略地位不言而喻;東漢末年,也就是三國時期,南陽是陪都,是中國政治、軍事、商業和文化的中心,“驅車策駑馬,游戲宛與洛”,就是對南陽繁華的真實寫照,當時,南陽城的面積比京都洛陽還要大,人口也比洛陽城多,商業繁華程度也超過洛陽,皇親國戚大多是南陽人。
說到南陽的歷史名人,簡直是燦若星河,并且不乏世界級歷史名人。據《二十四史》記載,南陽籍歷史名人有800多位,是中國地級市中名人最多的地區。其中,“南陽五圣”無疑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們當中,無論是“科圣”張衡、“醫圣”張仲景,還是“商圣”范蠡、“智圣”諸葛亮,包括“謀圣”姜子牙,任何一個都是名震古今,可謂誰人不知、無人不曉。
包括“五圣”在內的諸多南陽歷史名人,為推動繁榮中華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中華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也正是在他們的努力和引領下,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南陽形成了獨具特色、燦爛豐富的文化譜系,包括楚文化、漢文化、藥文化、水文化、佛文化、商文化、玉文化等等。
除此之外,南陽書院文化也非常發達,古代先賢先后在這里建有十余所書院,其中最有名氣的,當屬宋代大文豪范仲淹一手創辦的花洲書院。
我曾三度前往南陽,其中兩次出差,一走而過,什么印象也沒留下;一次旅游,一天半的時間,從城區到各縣,走觀觀花去了一些地方。就南陽城而言,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三處:枝肥花碩、高高挺立、隨處可見的月季,藏品豐富、想象豐富、造型絕美的漢畫館,古香古色、大氣沉穩的臥龍崗……
“才人相見都相賞,天下風流是此花。”月季被稱為“花中皇后”,南陽月季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素有”月季花城“的美譽,是國家林業局、中國花卉協會命名的“中國月季之鄉。該市石橋鎮的月季馳名全國,以品種多、品質好、規模大著稱,月季總供應量占國內市場的80%,年出口量占全國月季種苗出口總量的60%,為中國最大的月季苗木繁育基地。
南陽眾多月季品種中,最有特色的當數樹狀月季。這是一種由一個直立樹干通過扦插、養根、育干、嫁接、修剪、整形等園藝手段生產出來的新型月季類型,既保留了一般月季的花香濃、花期長、花色多樣等優點,又表現得更新穎、更高貴、更熱烈,形狀獨特,高貴典雅,層次分明,在視覺效果上令人耳目一新,具有極高的審美和觀賞價值。
2021年9月18日晚草于天津河東,9月24日晨修改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