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追求國家統一,整合多元文化,春秋戰國還只是哲人的理想和社會的趨勢,這理想與趨勢到秦漢方變成制度現實。
2.國家統一,使多元文明整合的速度與力度加強;而整合后的一統文化具有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又反過來增進政治一統。秦漢四百余年間,這二者互相推助,形成互補機制,其效應是:統一被認為是合理的、正常的,分裂被認為是違理的、反常的。秦漢文化造成的這一定勢,惠及此后兩千多年的中國歷史。
3.六王畢,四海一,由秦國到秦朝。秦朝一統后實行了一系列的措施來強化國家統一,政治上確立皇帝制度,實行三公九卿,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官僚制,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與“一天下”的政治變革相配合的,還有一系列文化舉措,改變戰國時“田疇異畝、車涂異軌、律令異法、衣冠異制、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格局。主要有書同文車同軌度同制行同倫地同域修秦律。
4.秦朝統一文化的舉措,以強化專制君主集權為目的,增進了秦帝國版圖內廣闊地域人們社會生活乃至文化心理的同一性,從而為中華明共同體的形成奠定堅實基礎。
5.經今古文之爭,開始表現在經書的文字、版本、篇目之別和真偽之辨上,以后更引申出學術觀點和方法的重大分歧。要言之,今文經學的視角是政治的,講陰陽災異,著重發掘經文背后的微言大義;古文經學的視角是歷史的,講文字訓詁,究明典章制度,著重探討經文本義。前者主合時,后者主復古。前者學風活潑,又往往流于空疏荒誕;后者學風樸實,卻常常失之煩瑣。
6.兩漢官方推崇的儒學以陰陽讖緯之說釋經,已包含濃厚的神學成分。但因先秦原始儒家人文傳統的制約,兩漢儒學畢竟沒有成為宗教。總之,中國“敬天法祖”的傳統宗教有教而無學,儒學有學而無教,二者又相對分離,于是,專制帝國對宗教神學的渴求只得另覓補充,這便是外來宗教的引入和本土宗教的創立。而絲綢之路的開辟,導致南亞佛教的東傳。
7.道家的淵源有三:古代的鬼神崇拜,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秦漢的黃老道。東漢末期,張陵創立了道教,也就五斗米道。張角、張梁創立了太平道,是漢末黃巾起義的組織者。
8.道教修行的終極目標是“得道成 仙”,使人返本還原,與道合一,成為靈魂常在、肉體永生的神仙。長生久視,全性葆真,卻又不放棄人生享樂,是道教的一大特色。道教對中華文明有多側面影響,其煉丹術積累豐富的化學知識,其長生術中的吐納導引對醫學頗有進益;此外,對文學藝術乃至民俗,道教都提供一種底蘊。故魯迅說:“中國文化根底全在道教……以此讀史,有許多問題可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