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家寨苗居,位于鎮巴縣西北部的青水鎮,是中國西北地區最大的苗鄉,鎮巴縣古稱定運廳。《定運廳志》中記載,清乾隆五十年,有苗民為躲避戰亂,從貴州遵義府,遷至青水境內,以雷姓為首五性,共計六十余人,擇在山洞而居,眾人起居飲食,瞭望防御,皆安置于山壁數個山洞內,后得名雷家寨。攔門酒是苗族人一種古老的迎客習俗,想要進得寨中,須飲上三碗酒。
苗家姑娘擅長紡織和刺繡,她們身上穿的苗族服飾,但是由自己動手而繡,苗族每個女孩子都要學會繡學墊,村民們說:“比如你要一見鐘情一個男子,然后你喜歡我的話,就必須給他繡一雙鞋墊,繡什么鴛鴦啊,還可以繡梅花啊……關于繡鞋墊還有一個神秘的傳說,繡鞋墊在那個坑沿,有個姑娘做鞋墊子,那個美女能做鞋子,有一個小伙子,剛好走到這個鞋墊的邊緣,去伸手拿鞋墊的時候,變成了一個大美女。有的是傳說,這是個石娘子,也有的說那是個小伙子,就叫了一聲,狐仙就下了坑底,再也沒上來了。他們不知道這個東西是啥樣子,那姑娘是什么妖孽,是因洞里頭的妖孽,鎮巴縣的青水鎮和三無鎮約110平方千米的碳酸鹽巖區,有最為完整的地址遺跡。石林,湖泊,草甸,峽谷,洞穴,及近百個天坑,其中三元鎮的天區。
天懸天坑和圈子崖天坑,分別是漢中天區,最為標準和最大的天坑,在天坑億萬年的生命默化中它們又屬于哪個階段呢,這些天坑終究以什么樣的地貌形態,橫臥于這片大地之上呢?關于天懸天坑繡鞋墊的故事有何玄機呢?
考察隊驅車,前往鎮巴縣的三元鎮雙河口封,在這里他們遇到了陜西省地質調查院,邀請協助考察天坑的,另一支考察隊。兩只科考隊以隨即決定,進行聯合科考,以雙分口村為起點兵分兩路,將要各自對,天懸天坑和圈子天坑已分別進入,天坑的成熟期和衰老期,那么,處于生命脫期的天坑又具有哪些特征呢?到達圈子崖天坑需穿越5千米密林山路,另一支考察隊,啟程前往圈子崖天坑,而天懸天坑,則在村子旁邊,在天坑的密林深處,當地村民曾見到靈芝,甚至“長著翅膀的貓”,這些珍惜,神奇的動植物,生活在一個怎樣的生態環境中呢?
由于天懸天坑,周圍巖壁與坑底接近于重逢,近兩百米的深愛,考察隊需借助繩索,每降到坑底,在坑口,他們見到一種罕見的草藥,發現了一種比較珍惜的植物,長在這個天坑,懸崖峭壁的邊上,這種植物的名字叫“鈕子七”,也叫(大)葉三七,一種珍惜的植物,同時也是一種很珍貴的藥材。它的根莖像紐扣,當地人采集它,拿來治療外傷創好的效果非常好,就像膠水粘東西一樣,細長的根莖狀,節部是膨大的,膨大的部分是入藥的,露出這一段就共有六節,后面應該還有,這種植物只能靠野生,所以數量稀少,能在天坑邊緣發現,集體分布數量很多,還是挺有價值的,鈕子七這種植物,一般生活在濕度非常大,腐殖質土壤很深厚,這種樹林下環境中這是因為它在這個天坑邊緣,所以它可以保證有足夠的濕度。
天懸天坑183米,在前往圈子崖天坑途中,另一支考察隊會經過大片的原始木竹林,而這片竹林里,還生長著很多十分稀有的植物,“木靈芝”主要從腐木中攝取養分,一般生長在潮濕陰暗的山林中,一圈圈的紋路,是每一個生長季節留下的印跡,這片木竹林,由于常年得不到光照,生長著大量的木靈芝,它們擔任著生態群中,自然倒木分解者的重要角色。
單繩垂降,保護站的選點及建立尤為重要,由于天懸天坑近兩百米的深度,需要兩根一百米的繩子打結,降到繩結處,需扣上止墜器,下降器挨到繩結下邊,這是繩降中最重要的一環,稱為“過結”即便考慮了各種安全隱患,在下降過程中,考察隊員還是不慎,被松動的巖壁碎石砸到,所幸有裝備保護,并無大礙,近過兩個小時的垂降,考察隊終于到達坑底,天懸天坑周圍巖壁與坑底,接近于垂直,坑內只得到少量光照,空氣潮濕,土壤水分接近于飽和,氣溫常年處于恒定狀態,因此,這里形成了一個特殊的生態環境。
專家說:“這種環境經歷了億萬年的演化,不僅孕育有種類繁多的蕨類,苔蘚,種子植物以及各種真菌等生物,同時還有許多依賴這些植物和真菌生活的動物,地衣對大氣污染十分敏感可作為大氣污染的指示植物,而坑底生長的大量枝狀地衣,是所有地衣類別里,對環境要求最為苛刻的一種,在環境指標分級里叫零污染的清潔區,在坑底的草叢里,考察隊發現一種蛙類,但跟我們平時見到的青蛙十分不同,專家說:“它叫林蛙,體形小于青蛙,生活在陸地上,喜歡棲息在潮濕陰涼的巖石縫隙中,行動敏捷,善于跳躍,以小昆蟲,蚯蚓為食。
天坑周圍巖壁,不斷有水流下來,專家說:“這是由于巖石之間,有可滲水的垂直節理面,水流從節理面的縫隙流出,說明這些水流或許會塌陷,形成于眼前仍在切割著天坑的巖體,幾千年或者萬年之后,局部或許會塌陷,形成與眼前截然不同的地貌,坑底北側有一個溶洞,由于地下流水侵蝕,造成上覆巖層整體承受能力下降,最終塌陷形成溶洞,則進洞,考察隊就有一個發現,地上散布著很多動物的骨頭,從骨頭大小來看,大概同松鼠的體型形似,近兩百米深的坑洞,為何會有動物治動的痕跡,這又是什么動物呢?
專家說:“這和他們之前看到的鼯鼠有幾分相似,鼯鼠身上,長有可在低空滑翔的飛膜,這也叫村民口中,“會飛的貓”不謀而合,鼯鼠體型比一般老鼠大,善于攀爬和滑翔,喜歡在山林中,習性似蝙蝠,多在夜晚覓食,主要以植物嫩芽,昆蟲為食。專家推斷或許是在覓食過程中,鼯鼠不慎跌落坑底,飛膜終究不像翅膀,近兩百米的深度,很難再上得去。
行進了兩個小時,另一支考察隊,終于達到圈子崖天坑,不同于天懸天坑,四周垂直的巖壁,圈子崖天坑西側的巖壁塌陷后,形成陡峭的斜坡,隊員可徒步下到坑底。圈子崖天坑漢中目前發現唯一的大型天坑,從空中俯瞰,坑口形似一個巨型腳印,這個漢中最大的天坑,又經歷了怎樣復雜久遠的的演變過程呢?
天懸坑底溶洞,通道越來越深,約80米后,人已無法進入,天懸天坑,口徑100至110米,深度183米,坑底海拔1595米坑底直徑170至220米,開口面積6983平方米,坑口呈心形,是漢中所有天坑里最為規則的天坑,坑內地下水已遷移,坑底可見大量真菌植物,洞穴生物和地下水流痕跡,洞內考察已知長度80米,在天坑的生命演化中,天懸天坑屬于成熟期和漢中大多數天坑一樣,天懸天坑的地下水也早已遷移。
從坑底周圍的水流痕跡,細小砂石可以看出,這里曾經水量豐沛,那么漢中天坑群的地下水,都流向哪兒呢?專家說:“地下水的流向,非短期內所能探知,但整個漢中的地表水,都流向了同一個地方。鎮巴、西鄉,南鄭,寧強,都屬于嘉陵江和漢江流域,其中西鄉百分之九十的水和鎮巴一小部分水是經牧馬河,在三花石匯入漢江,作為長江的支流,漢江和嘉陵江,都是要匯入長江的,也就是說:“這四縣區的水,最終都會流入長江,盡管知道了,漢中地表水的最終流向,但每個天坑的底部,仍有許多令人吃驚的謎。圈子崖天坑低溶洞發現了冰塊,而距離雙河口村,不遠的凌冰洞內,幾天前也同樣見到了冰,如果這些天坑,都會在同一條斷裂帶上,那么地下是否可連通呢?
下期繼續講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