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筆記第124/365天
今日閱讀《放棄的藝術》
作者:[美] 佩格·斯特里普 艾倫·B伯恩斯坦
翻譯:戴思琪
第四章 培養放棄的能力
在現實世界中,與目標或是人生道路脫離往往是一件復雜的事情。在人生的一些階段,你可能沒有太多的現實顧慮,這時做出改變更為容易一些??梢钥隙ǖ恼f,在財務上、情感上你對別人的責任越大,就越難找到合適的時機來放棄一段關系、一份工作或是一條道路。另外,有時候放棄的時機對你來說也許合適,但對你生活中的其他來說卻并非如此。
一、抓住恰當的放棄時機。
在我們的文化中認為放棄一條穩定而可期的人生發展道路,而去追逐未來結果不確定的夢想是一種高風險、易失衡的行為。
放棄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決定,只有你自己是唯一完全理解自己放棄動機的人。
放棄一條道路而選擇另一條道路,這要求你能夠處理好自己一系列的復雜情緒。
在選擇放棄時,你要想清楚如果目標失敗,你會不會因此而感到后悔,還是覺得這沒什么大不了,你不會認為自己浪費了時間,走了彎路。
二、評估自己的放棄能力。
1.家庭關系模式對孩子的影響。
依戀理論將家庭關系模式與孩子在成年期目標的探索與形成聯系起來。
了解依戀理論,以及你是如何依戀父母的,是了解你在生活中堅持和放棄的能力的基石,依戀理論也有助于解釋舒適區是如何在你的生活中發揮作用的。
2.依戀理論
依戀理論是由瑪麗·愛因斯沃斯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發展而來的。通過實驗,心理學家重點關注母親與嬰兒之間關系的特征性。它觀察了嬰兒在隨母親到達實驗室,母親悄悄離開后一個陌生人進入實驗室時,嬰兒會做如何反應。根據嬰兒應對陌生情境的反應方式,將嬰兒分為安全型依戀和不安全依戀。不安全依戀包括三種類型:回避型、矛盾型和混亂型。
3.童年依戀會影響人們堅持和放棄的能力。
具有安全型依戀的個體更為腳踏實地,在情緒管理上更有能力,在目標發生動搖和或失敗時也能及時尋求支持;而那些具有不安全型依戀的同伴大多受消極因素的影響。具有矛盾型依戀的個體,無論在一段關系中還是在其他事件中想的,只有避免失敗,因為他們最不善于放棄。
三、不要因害怕失敗而一味堅持。
1.人們常錯誤地把對失敗的恐懼當作一種激勵因素。
人們常常把對失敗的恐懼當作一種激勵因素。據稱,這鼓勵了學生延長學習時間,鼓勵員工更加努力的取悅老板,鼓勵的運動員繼續堅持訓練。但對失敗的恐懼并非一個激勵因素,它是與目標回避以及不安全的依戀模式緊密相連的。
2.父母使用“收回關愛”將是害怕失敗傳遞給孩子。
人們對失敗的恐懼是由父母傳遞給孩子的,中介是父母在社會交往中所使用的“收回關愛”。
3.人們害怕的是伴隨失敗而來的羞恥感。
人們害怕和回避的并不是失敗本身,而是伴隨失敗而來的羞恥感。羞恥感作為人類的一種情緒,會侵蝕自我的整體結構,讓人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毫無價值。
害怕失敗會導致個體在參加任務之前和在此過程中感到焦慮,并試圖通過身體上(離開)和精神上(收回努力)逃離當下情景,或逼自己成功,從而保護自己不受失敗的影響。
4.父母失敗的恐懼是預測孩子會采取目標回避的因素。
收回關愛或威脅收回會灌輸給孩子目標回避和害怕失敗觀念的行為。使用專制手段或控制行為,也會直接影響孩子目標脫離的能力。
四、回避目標的代價。
對回避目標的關注會影響幸福感。
當人們的實際目標相同時,如果他們構建目標的方式不同(趨近/回避)會使結果出現很大差異。
花點時間想想,當你設定目標時,你是如何構建它們的;當你在決定是放棄還是繼續時,你傾向于如何思考這些目標。你常常會這樣想“如果我做了X,Y就不會發生”,還是會想“如果我做了X,Y就會發生”呢?
現實生活中,很多表面上看到的堅持,實際上可能受回避動機的驅使。那些在不穩定的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往往會無意識地采取回避策略,以便遠離爭吵。
有時候,擁有成績目標的人采取回避策略,也會對其幸福感產生影響。
五、行動導向和狀態導向。
1.人格系統交互作用理論。
人格系統交互作用尤其承認目標實現和目標脫離所引發的壓力,因此關注于人們應對各種問題的技巧——行動導向或狀態導向。人們的兩種應對方式也與依戀類型和父母教養方式有關,也是在人類生命早期形成的。
這兩種導向各代表著一種連續性的行為,可以是在某個特定領域或情況下,也可以是一種顯性特征。在極端的壓力下,幾乎每個人都會變為狀態導向。
2.行動導向與狀態導向及區別。
行動導向,顧名思義,以行動為導向,也就是說一個人在壓力之下能夠調節負面情緒、喚起積極而明確的自我圖像,很果斷,不需要依賴外部線索。他在目標投入和目標脫離的行動中都能做出有效行動。
狀態導向的行為,是指個體在壓力情境中,其情緒狀態主導了他在現實中的行為方式,當遇到壓力或沖突時,也就是所謂高要求或具有威脅性情境時,狀態導向的人會被負面感受淹沒,以至于無法應對它們。
行動導向的人在追求目標時,會從失敗的想法中脫離出來,忽略其他干擾因素,而狀態導向的人則會專注于發現失敗的可能性。在壓力之下,行動導向的人會主動采取行動,而狀態導向的人往往會猶豫不決。行動導向的人專注于任務,而狀態導向的人更為反復無常,可能逐漸無法集中注意力,繼而脫離正軌,或者干脆放棄而無法做到認知脫離和情感脫離。
當涉及積極控制思想和情感時,狀態導向的人與行動導向的人相比處于劣勢。
但狀態導向的人往往比行動導向的人有更好的表現。他們面對壓力時的猶豫不決,并不總是一件壞事。此外狀態導向的人確實能夠得到他人的支持,而且往往比行動導向的人享有更為親密的人際關系。狀態導向的人依賴于外部線索,因此他們善于把握方向,相對來說,更能忍受挫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