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否有朋友,聽過一個這樣的故事:有一位名校畢業的研究生,進華為一段時間后,給任正非寫了封萬言書,詳細地點評了華為的經營策略和發展建議。任正非的批示是:“如果沒有精神病,建議辭退。”
事情的處理方式很任正非,其實道理也可以理解。一個組織的經營策略和戰略,不僅基于教科書,更加基于組織背后的歷史、企業文化和未來趨勢。這不是一個剛進入組織的人可以馬上理解的。這個新員工顯然選錯了策略,判斷錯了理想和現實的距離。
人和職業的關系就像是一段舞蹈,是一種動態匹配。什么時候需要我們去跟隨,主動適應職業;什么時候我們應該領舞,讓職業來匹配我們?我們需要了解職業中永遠存在的匹配策略。
一、職業匹配的2種策略:
1、一種叫做資源策略,就是從已有的能力資源出發,先做好手邊的事情,能做什么做什么,能做好什么做好什么。
2、另一種叫做愿景策略,就是從自己的需求出發,倒推滿足條件——要達到這個目標,我該有什么能力和資源?然后主動地去補。
這兩種都是不錯的職業策略。
二、2種策略的優劣:
1、資源策略是一種現實主義的跟隨策略,它的好處是效率很高,非常務實,馬上能開始,立刻就有收益,而且壓力很小。壞處是你做的事情可能不完全是你想做的,你收到的回饋也不一定你都喜歡。長時間的跟隨會導致一個人的惰性,如果一個人總是待在自己舒適圈里,一個蘿卜一個坑,長久下來,蘿卜變成了坑的模樣。一旦組織變化,他自己是第一個死的。
2、愿景策略則是一種理想主義的領跑策略,它的好處是你終究能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但是壞處是,這可能需要很久,因為能力和資源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完美主義其實就是一種愿景策略的失敗示范:你糾結于要完全滿足自己的需求,但是資源能力短期內就是不夠,就遲遲不拿出手,越是不拿出手,越是沒法做下一輪互動。結果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三、不同職業類型,該如何選擇適合的策略
當你理解了不同職業的優缺點,你就能理解不同的職業類型,其實要應用不同的策略。
1、資源策略非常適合那些門檻不高,但實踐經驗大于知識學習的崗位,比如銷售、市場、傳媒、產品經理、行政、人力,這些領域門檻不高,但想做好必須有豐富的實操經驗。這樣的職位邊練邊學非常重要,一定要盡早開始做,練中學。
2、愿景策略適合那些需要大量完整的專業知識積累才能開始的崗位,比如說醫生、律師、科研,這些領域要做好需要數年的完整訓練,一定要盡早選定,盡早開始,先學好再練。而且一旦選定,轉換成本很高。
四、舉兩個發展策略搞錯的例子:
很多人的職業發展不順利,就是職業策略搞混了的原因。
1、有人想當個作家,結果看了200本關于寫作的書,卻一個字也沒有寫。這個人不懂寫作就是一件資源策略,需要練中學的事。
2、有人突然想做科學家,然后在家開始試驗,宣布發現了劃時代科學結晶。但他不知道現代的科學早就不是一個人的事了,這些人往往最終成為了民間科學家,類似的例子還有神醫等等。
五、處于職業的不同階段,該如何選擇策略呢:
1、剛進入職場,或者進入一個新的組織、圈子,組織強大,你只是個新兵。最好的策略一定是跟隨,先搞清楚需求,先適應,再求生存。
這個時候組織在領舞,它對你的期待是先做好手頭事,也會提供很多資源、培訓、談話,幫助你跟上。
需要提醒的是,這種適應和能力高低無關。即使是高管空降,一般也會先丟到洼地,給他職位放低一級,等到適應了環境,做出來成績,然后才放到位。
2、等你度過了適應期,資源導向的劣勢就逐漸顯現出來。長期跟隨讓你進步不多,你到底是上了10年班,還只是把第一年的班上了10年?
這個時候,就需要你轉換成愿景策略。你需要問自己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如何發揮自己獨有的天賦和優勢?你如何在組織里實現自己的價值?
這時你有了成功經驗,有了話語權,也有了能力籌碼。組織反而會主動思考如何滿足你的需求,升職、調崗、還是內部創業的機會。
這個時候你開始領舞了。
不知道,各位看官了解了職業選擇匹配的2種策略,有沒有收獲呢?
在職業的旅程中,選擇正確的路會讓我們事半功倍,相信智慧的大家已經找到合適的路了。
我們一起上路,在路上,有你們,真好。
我是閃閃發光的沙子,這里有關于職場成長的文字。歡迎朋友們關注、點贊和評論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