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內容概要與重點:
1,人和職業的關系就像一段舞蹈,的一種動態匹配。
職業的2種匹配的策略,
1)資源策略:從已有的資源出發,做好手邊的事情,能做什么做什么。
這是一種現實主義的跟隨策略。
好處:效率很高,馬上開始馬上有收益,壓力小。
壞處:你做的事情并不一定是你想要的,你收到的回饋也不一定你喜歡。長時間的跟隨會導致一個人的惰性,如果一個人總待著自己舒適圈里,一個蘿卜一個坑,長久下來,蘿卜變成坑的模樣,一旦組織有變化,他自己是第一個死的。
我的啟發:我的職業現狀就是如此,長時間躺在舒適圈里,蘿卜已經變成坑了,剛好現在組織有變化,雖然沒有第一個死,但是危機感很大,原因在于自己這幾年都不思進取,安于現狀,在坑里了還不知道危機。
2)愿景策略,從自己的需求出發,倒推滿足條件----要達到這個目標,我該有什么能力和資源?然后主動去補。
好處是你終究能得到你想要的東西,
壞處是這可能需要很久,因為能力和資源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完美主義就是糾結于要 滿足自己的需求,但資源能力短期內不夠,越拿不出手,就越沒法做下一輪互動,結果自己把自己憋死了。
我的啟發:我現在重新開始培養我的能力和資源,要明白不是一年或兩年能立即成功的,要堅持下去,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得到的。
不要追求過分完美,例如學英語,不能等到你自己練習了很久了而不去實踐,不能有一直想著苦練神功而閉門造車待成功時候風光無限,而應該在學習過程中多去獲得新方法,新思維,多實踐。一群人才走的更快。
2、不同的職業類型需要不同的職業策略。
資源策略適合那些門檻不高的,但實踐經驗大于知識學習的崗位,比如銷售、市場、傳媒、產品經理、行政、人力,這些領域門檻不高,但想要做好必須豐富的實操經驗。邊練邊學,盡早開始做,練中學。
愿景策略適合那些需要大量完整的專業知識積累才能開始的崗位。比如醫生、律師、科研,一定要盡早開始,先學好再練,而一旦選定,轉換成本很高。
很多人職業發展不順利,就是職業策略搞混了。
比如想當作家,看了200本關于寫作的書,卻一個字也沒寫。其實寫作就是一件資源策略,需要練中學。
3、職業中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策略?
)進入職場初期或進入一個新的組織、圈子,組織強大,你只是個新兵,要做的最好策略是跟隨,先搞清楚需求,先適應,再求生存。而組織在領舞,它對你起到是先做好手頭事,也會提高很多資源、培訓、談話,幫助你更上。
2)過了適應期,長期跟隨讓你進步不多,你到底是上了10年的班,還只是把第一年的班上了10年?
這時候需要轉換為愿景策略,你到底想要什么?你如何發揮自己獨有的天賦和優勢?你如何在組織實現自己的價值?
你有了成功經驗,有了話語權,也有了能力籌碼。組織反過來會主動思考如何滿足你的需求,升職,調崗,還是內部創業的機會。。。你開始領舞了。
啟發:上了10年的班,還是把第一年的班上了10年?這句話太經典了。
現在我是過了適應期,應該是轉換成愿景策略了。
4、溝通講究先跟后帶,職業也一樣。
啟發:那溝通是先表達對別人的話的理解,然后再引導他向你的觀點靠攏。
5、職業是一個持續地滿足他人需求來自我實現的社會交換手段。
6、今日精進:
1)在你現在生活和工作分項里,有哪些是屬于“有什么做好什么”,哪些領域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在本工作中,公司安排的事情就“有什么做好什么”,在做中學習, 工作之外,多加強業務能力,多看專業書。
生活中多去接觸“如何更好閱讀一本書,做好讀書筆記的輸出和分享”,這是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2)你是怎么理解“你要領導誰,就要服務誰”這句話的?在你生活中,你又被誰用服務的方式領導過?
這個還不是很理解。難道是滿足他人的需求來自我實現的交換手段?
下面是后來的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