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謝西九
螽斯
詩經 ?國風 ?周南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近日,我的父親與伯伯每到周末就會去參加家鄉的“謝氏志編纂會”。顧名思義,就是姓謝的子孫在一起探討家學、追根溯源,把大大小小與“謝家”有關的信息編書成冊。散在各地、原本陌生的“謝氏宗親”通過這樣的方式重新擰成一股繩,借著宗祠、家譜凝合血液里的認同與共屬,這是中國姓氏文化的傳承,是中國古老的宗法制度在現今的遺留。
中國人講究家庭關系,封建時代,社會等級制度的穩定一部分可以說是借由宗族內部的機器運轉消化的。到近現代,這種影響依然強大。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的王力先生主編的《中國古代文化常識》一書中提及:
“中國現代化的進程漫長而艱險,如同船過三峽。這個進程已經持續了一百五十多年,到今天仍然沒有結束。假如我們把現代化進程中的種種危機和災難比作從天而落的巨石,那么國家的各層力量就是一層層用來托擋巨石的網,使得巨石下的人不會全被砸死。而這些網中最靠下面同時也是最有力量的一層,就是宗法。”
沒有了子孫,宗法這個大機器的運轉就缺失了齒輪,更無有光宗耀祖、振興家族之說,由此,古人對多子多福的盼望與推崇也不難理解了。
《詩經》的《螽斯》一篇表達的正是這種祝愿。螽斯是一種昆蟲,外表看上去有幾分類似于蝗蟲,但實際上它就是人們常說的“蟈蟈”?!扼埂酚茂B字“詵詵”、“薨薨”、“揖揖”來表現蟈蟈數量眾多,群聚飛舞的樣貌,由此比興子孫繁盛。在紫禁城之內,也有南向的“螽斯門”,與百子門相對,應就是取意于此篇,用來祈禱皇室多子孫而延綿帝祚。
《詩經今注》里將《螽斯》解釋為“諷刺剝削者的短歌”,稱螽斯比喻的是“搶奪勞動人民的糧谷的眾多剝削者子孫”,我覺得有幾分牽強。單看《螽斯》在詩經中的位置——居國風周南篇之五,前有《關雎》、《葛覃》、《卷耳》、《樛木》,后有《桃夭》,《詩經》的開始幾乎囊括了人生婚戀之事,這些篇章都與情思或嫁娶有關,第四篇《樛木》更是賀新婚之作,《螽斯》緊隨其后,講繁衍子嗣一事恰如其分。像“宜爾子孫,振振兮”這樣的表達若江水奔騰,語意音韻都鏗鏘有力,如老酒入喉強烈直接,正好表達了古人對血緣紐帶的看重。
到現在為止,民間依然流傳著“三?!薄ⅰ叭唷敝f。所謂三祝,源自“華封三?!钡牡涔?,《莊子》中記載,堯在華州之時,封疆的人祝福他富、壽、多男子,后來人們據此繪成頌祝的圖案,祈禱吉祥,常畫上竹子,取其“?!钡闹C音。而民間常見的《福壽三多》圖,則用石榴來代表“多子”的意味。與此相似的還有蓮蓬、花生、綿綿瓜瓞等??梢?,雖然隨著社會的演進,多子與昌盛不再緊密掛鉤,但中國人血液里對子嗣、家族的情結依然未散。
華夏千年,歲月有痕。一開始,枝繁葉茂的憧憬好像埋藏地里的花雕,余味悠長;而經由現代社會劇烈的變革、西方文明的進入、生育政策和觀念的改變后,這種宗法規矩逐漸在時代大手翻覆下退居幕后,朝主觀情結化蛻變;又不知在時間的漫漫長河里,它與“個人自由”的爭鳴會不會演變成一場博弈,然后也成為后人口中的那句:“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西九讀詩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