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人性的枷鎖,據說不完全是毛姆先生的自傳,但是主人公菲利普和毛姆先生的生世極其相似,從小由伯父撫養并學醫,不同的是飛利浦是個跛子,毛姆先生有口吃的缺陷。而且,這本書23歲以前的篇章,是毛姆年輕的時候所著,后半段是他經歷15年塵世漂泊后補著的。
? ? ? ? 這本書是從菲利普出生很小的時候開始,經歷了伯父家單調的教徒生活,寄宿學校的屈辱和敏感,沖動地跑去德國學習,然后愛上藝術到了巴黎,破滅了的藝術夢想導致他再度回到倫敦,學習會計師到煩躁,輾轉又去學醫,經歷破產,最終拿到醫師資格,最后放棄了去西班牙的旅行,和薩利結婚過起平凡人的生活。
? ? ? ?這期間他經歷了愛情,菲利普對阿米德瑞德的愛情卑微地低入塵埃,接受她所有的自私,貪婪,懶惰,愚蠢和不長記性,只為了她能和他在一起。不論阿米德瑞德傷害他多深,離開他時有多惡毒和決絕,一旦她被混蛋甩了分文沒有的時候,只要她勾勾小指,菲利普就受寵若驚地回來照顧她,像一個丈夫一樣愛她和別人的孩子,甚至說服自己接受她拿著他的錢去和他最好的哥們度假。菲利普這種放大的愛情和他的善良執著,讓他一路泥濘不堪,盡管他遇到了好姑娘諾拉,也沒有懸崖勒馬,最終一敗涂地破產。所以愛情絕對是不公平的,而藝術氣質的人對那種情愫并不能抗拒,這場相遇,注定是個悲劇。然而對于菲利普,這也是一生悲劇的終結,我們總要在不幸的遭遇中學會一部分生活的哲學,避免下一次飛蛾撲火。當然阿米德瑞德是個例外,我覺得她是進化地不夠好吧。原諒我的毒舌,因為不能忍他沒有節制欺負男主!
? ? ? ? ?菲利普在德國認識了啟發他藝術追求的黑沃德,這個終其一生追求精神享受的男人,最終犧牲在支援戰場的前夕。
? ? ? ? 克朗肖,菲利普在巴黎遇到用一塊波斯地毯引發他追尋生活意義的墮落詩人,終其一生潦倒在酒吧,一成不變的衣著和頭發,卻最終還是死在期待詩集出版前校稿完成后,他全部的生命意義就在于為萊納德,那個小有名氣,總是屈尊降貴去敷衍別人的文人,提供追悼他是偉大詩人的巨大篇幅的經典文章,讓萊納德成為挖掘偉大詩人的伯樂,和比這位詩人更有文采的偉大人物。過分苛求藝術的人,貌似總是在生活中過了界,一生討厭銅臭味的藝術家總是過著窮困潦倒的日子,毛姆總是想方設法告訴我們,美好的藝術之所長美好,也是源于現實生活的參照,我們在藝術中獲得的靈感,總歸要回報到俗世生活中,若是一味執念精神領域的美好,忽略柴米油鹽的實際,那也終歸是孤寂在一個無人到達的領域。
? ? ? ? ?最后毛姆由于薩利懷孕,輾轉掙扎,終于決定放棄西班牙之旅而接受紹斯醫生的合作,去求婚的前一秒卻又被薩利告知那只不過是一個錯誤的警報后。菲利普并沒有獲得自由的感覺,而是意識到原來一直以來的西班牙之行只不過是他對現實生活中種種的絕望的一種逃避,原來他是多么渴望愛情和家庭!
? ? ? ? 所以對藝術有偏見和討厭俗世都是病,得治!藝術就是我們疲憊不堪,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世俗生活的避風港,時不時地洗滌我們蒙塵的心,安撫我們七情六欲翻滾過后的失望!而現實的柴米油鹽,七大姑八大婆,離開的親人,分手的愛人,漸行漸遠的朋友,就是詮釋這不完滿世界的缺憾,也是藝術存在的基石。
? ? ? ? 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每個人都是一張白紙,阿米德瑞德在自己的畫紙畫滿了邪惡和報復,于是走入了萬劫不復的地獄。黑沃德和克朗肖從未涉足塵世,他們永恒在自己的精神世界,卻也沒有擺脫貧窮和饑餓。諾拉在自己的畫紙上涂滿了對現實的理性接受和對喜怒哀樂的達觀,于是擁有了對生活主導的自由并改寫了單親媽媽無助窘迫的命運。而菲利普,一路探索自己的內心,以及與這個世界的關聯,受盡先天缺陷帶來的羞辱,也費盡周折地自我折磨,這些執著笨拙地追尋,我稱之為三觀的修煉。
? ? ? ? 三觀的修煉,每個人都在親身經歷,雞湯文告訴我們的不過是一個偶然的普遍關聯,心靈哲學宣導的道理也只是我們內心冰山一角的疑惑,能否逃得過人性的枷鎖,我們還是要走過萬水千山去驗證。不過,這一程,你選擇達觀還是執念,卻惠及旅途的感受,如果真如我在毛姆先生這本書中體會到的一樣,人生最終走向虛無,那活著的每一刻,都應該享受,不是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