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閱讀
——《非暴力溝通》
道德評判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者是邪惡的。例如:“你的毛病是你太自私了。”“他對人有成見。”“這是不恰當的。”批評、指責、辱罵、歸類、比較以及評論等都是在評判人。
我從小就學著以貌似客觀的語言表達自己。一旦遇到不喜歡的人或不理解的事,就會想別人有什么不對。如果老師布置作業我不想做,那他就“太過分了”。如果有人開車橫沖到我前面,那他就是“混蛋”。同樣的,要是達不到自己的期待,我也會覺得自己有毛病。我一心分析和確定錯誤的性質,而忽視自己和他人的需要。因此,如果女友想多一些體貼,那她就“太粘人了”。可是,如果我想多一些體貼,那她“冷漠得像個木頭”。如果同事更關心細節,他就是“有強迫癥”。反之,如果我更在乎細節,他就是“粗心大意。”
我相信,諸如此類的評論暗含著我們的價值觀及需要。不幸的是,以這樣的方式提出主張,很可能會招來敵意,使我們的愿望更難得到滿足。即使他們接受批評,作出讓步,通常也不是心甘情愿的。如果他們出于恐懼或內疚來迎合我們,或遲或早,我們將會發現對方不再那么友好。當然,他們也付出了代價。屈服于外部或內部的壓力,很可能使他們心懷怨恨,并厭惡自己。
? 重要的是,在這里,我們不要將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混為一談。什么是可貴的品質,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例如,我們也許會欣賞誠實、自由以及和平的價值。價值判斷反映了我們的信念——生命的需要怎樣才能得到最好的滿足。看不到符合我們價值觀的行為,我們可能會說:“暴力是不好的。殺人者是邪惡的。”然而,如果我們從小就學習愛的語言,我們將會直接說出我們的價值觀,而不會指責他人。此事,我們就會說:“對于使用暴力來解決問題,我很擔心;我主張通過其他方式來解決沖突。”
I:用自己的語言重述知識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將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混為一談,經常使用道德評判,就是用道德標準來評判人,如果一個人的行為不符合我們的價值觀,那他就被看作是不道德的或者是邪惡的。如果我們不區分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用這樣道德的評判來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可能招來敵意,使得我們自己的內心真正的愿望更難得到滿足。
在生活中,我們要區分價值判斷與道德評判,盡量不使用道德評判,學習愛的語言,直接說出自己的價值觀,而不是指責他人。
A1:描述自己的相關經驗
昨天晚上,爸爸坐在沙發上,一臉嚴肅地跟我說:“女兒,你這么大年紀了還瞎折騰啥?每天唱誦些什么鬼東西,聽起來像靈堂里的聲音,我們聽了睡不著覺,你到底是和尚還是道姑?”。爸爸覺得我的唱誦讓他產生不好的聯想,影響了他的休息,可是他又沒有直接表達出來,于是用他的價值觀,直接給我做了道德評判,來指責我,讓我心里非常不舒服。
A2:以后我怎么應用
下一次,我遇到女兒唱誦引起自己有不愉快的聯想的事情,我會這樣表達:“親愛的女兒,能不能跟你商量一件事?媽媽知道你特別喜歡唱誦,唱誦一定帶給你很多快樂吧,可是媽媽年紀大了,不是那么適應新的事物,那個唱誦的聲音常常會引起我不好的聯想,能不能在我不在家的時候唱誦?或者唱誦的時候盡量把聲音拉低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