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中原創的成人學習方法論,用以下三個步驟幫助我們進行知識的內化:【選摘】、【思考】、【行動】。
【選摘】:
如果不能控制這種逃避的傾向,再多、再好的任務管理技巧都是無效的,因為任務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通常因為重要而困難,也因為困難而重要)永遠無法完成。所謂效率,是在任務完成之后才能夠衡量的。這樣看來,對逃避困難的人來講,因為沒有完整地完成任務,所以無論他們花了多長時間,也都沒有效率(相當于分子為零)。
……
我知道那位同學的憤怒本質上并非針對我,只是在那一瞬間,他被現實打擊到了失控的地步。我不覺得在這時善意的安慰與鼓勵和虛偽的欺騙有什么分別。他生氣不是因為我說了實話,而是因為沒聽到他想要聽到的話。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這樣活生生的拒絕現實的例子,我想,任何一個冷靜的人,都不希望自己有一天變成那個樣子。
對像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證明我的目標現實可行的方法比較簡單:
1、已經有人做到了。
2、我與那個人沒有太大的差距。
對這兩個簡單的衡量標準,也需要多少做些說明。
“已經有人做到了”,并不代表我也能做到。他用多長時間做到的?他通過什么方式做到的?我和他的區別究竟在什么地方?哪些是我確實無法超越的?我的相對優勢在哪里?我有沒有可能通過一些方式彌補我的相對缺陷?也許還要問更多的問題,才能夠確定我們的目標確實是現實并且可行的。
事情往往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簡單。我們更常面臨的尷尬是:如果不開始行動,根本就無從判斷目標是不是確實可行,或者反過來,目標是不是確實不可行。于是,往往只有開始行動之后,才能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行動過程中,如果發現既定的目標確實是不現實、不可行的,那么“半途而廢”不僅不意味著失敗,反而意味著決策者的無比理智。
……
計劃總是被變化打亂的深層次的原因在于:計劃過于長遠。事實上,無論變化多快,計劃總應該是有的,只是在制定計劃的時候,應該考慮到變化,應該以自身的情況分析自己究竟適合制定多久的計劃。
以我為例。我曾嘗試制定年度計劃,卻無能力完成。于是,在再次平靜接受自己天分平平這一事實的同時,我一口氣把計劃期限縮短到一個星期。通過實踐發現:如果一個計劃的期限只有一個星期,我是很容易堅持下來,并且往往可以出色完成的。這個發現令我非常開心,因為我發現自己還是可以做一些事情的。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我發現自己竟然可以慢慢把計劃期限延長,兩個星期、一個月,后來甚至可以制定一個季度的計劃!直到近30歲的時候,我才小心翼翼地把自己制定計劃的期限延長到一年。
……
為了能將驗收機制落到實處,我們應該在做一件事情之前,拿出紙和筆寫下每一個預定的驗收標準。經過第2章的討論,我們已經不會再選擇去做那種脆弱而又不現實的“完美主義者”,所以我們也不會設置過高的標準(也就是設置恰當的標準)。走到另一個極端——完全沒有標準顯然是愚蠢的。而在任務(或子任務)完成時,拿出之前寫下的標準對照一下,我們就會發現,這種簡單的做法有著不可思議的神奇力量——它會讓我們注意更多的細節、進行更多的思考,并不由自主地更為專注。
【思考】:
這一段內容都是關于“行動如何落地”這一主題,我們期待美好的未來,卻總是在路上遇到各種騷擾我們的小怪獸——各種人性的弱點。這一段文字提出的就有“畏難”、“回避枯燥——浮躁”、“眼高手低”……
那么我們要如何克服這些小怪獸的各種搗亂?做出怎樣的改變?才能連接現在與理想的未來?
關于畏難、浮躁:
1、深刻的反省,牢記“有一些階段是不能跳過的”。如果沒有克服這些過程的決心,說明那個“理想的未來”其實也不那么重要。
2、拿一張紙,對折分成兩邊,左邊寫出自己想要的,右邊寫出自己為達目的不想做卻不得不做的,這樣我們就能直觀的把“辛苦打怪”與“升級獎勵”對應起來,行動時就更有針對性和動力。
關于“眼高手低”:
認真評估目標是否現實可行,做好計劃,且計劃要確實可預測可執行。
關于“做計劃”:
確實越短的計劃越容易實現,一開始的計劃不宜過長,我們需要一個逐步適應加大掛載的過程。先從短期計劃開始做起。重要的是“開始做”!
【行動】:
1、評估目標是否可行
2、做計劃,先做周計劃,實踐適應后再慢慢延長
3、給計劃設置驗收模式——每一個計劃的環節都計劃好驗收標準,與之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