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先談孟浩然,同時,也把其它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也簡單介紹一下。
01孟浩然及其簡單生平
孟浩然(689—740),湖北襄陽人。四十歲離家求仕未果,在“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哀歌中離開長安。長期漫游江淮吳越之間。晚年依舊過著隱居生活。開元二十八年因病不治而終。
他早年在家鄉讀書,也曾經有一段時間呢,隱居在鹿門山寫詩,但是呢,孟浩然并不是真正的想當隱士,他心里想的還是入仕,就是做官,所以事實上呢,他在四十歲之前,隱居寫詩,其實也是要走“終南捷徑”這條路了。
不過,他命不太好,盡管在四十歲之前,在當地的文人圈里面,他的事業與才氣也小有名氣,但是,孟浩然并不滿足這一點,他的目的還是想做官,做一番事業。只是,他命不好,一直到四十歲也沒有人引薦他。
那么,到了四十歲,他實在是自己憋不住了,于是就自己破門而出,所以四十歲這一年,他自己去長安求仕。此時的孟浩然滿懷信心,因為他詩寫得不錯,也小有名氣,他想著自己肯定能混個一官半職來當當,于是參加進士考試,結果卻是名落孫山。
這對他當然是一個打擊,但是孟浩然并沒有完全消沉,此后,孟浩然在長安交結文士詩人,比如當時還沒有做宰相的張九齡,當時的著名詩人王維,王昌齡,特別是和王維交往很多,經常在一起談詩。
這里還有一個小故事,說是,孟浩然在京城呆不慣,也沒有當上官,這個把自己的情緒搞得也不太好,因為離鄉日久,也有些思鄉之情,在這種情況下,他的好朋友王維,曾經寫詩來勸他,“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以此為良策,勸君歸舊廬。醉歌田舍酒,笑讀古人書。好是一生事,無勞獻子虛。”
就是說,你是這樣的人啊,就是回家過田園生活,讀點古人書,寫點詩啊,也就行了,不用再到處奔波求人,不用做官了,你不是一個做官的料。
那么,孟浩然呢,看了王維給他的詩之后,很生氣,心里也不是味道,所以呢,他在《歲暮歸南山》這首詩里面,就寫了這么幾句詩,“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白發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因為自己沒有才能,所以呢,考科舉被皇帝拋棄了,因為身體不好,現在呢,老朋友也開始疏遠自己了,這當然是一種自我解嘲的牢騷。
另一次,當時王維在秘書省工作,兩人在辦公室談詩,正談得有味的時候,有人來了說,皇帝老爺駕到,唐玄宗要來視察了,那么,因為孟浩然不是當官的,王維認為在這里出現是不合適的,情急之下,只好讓孟浩然鉆到床底下,先藏起來。
那么,一會兒唐玄宗就到了,到了之后呢,王維又后悔了,如果被發現藏人,可能就會有欺君之罪,于是,就把這個事情告訴了唐玄宗,說,我有一個朋友到這個地方來了。唐玄宗說,誰啊?孟浩然。唐玄宗很喜歡詩,說孟浩然,知道,詩寫的不錯,他人在哪呢?
這時,孟浩然只好從床底下出來了。出來之后,唐玄宗就讓他背詩,那么,倉促之下,孟浩然就背了,《歲暮歸南山》,其中就背到“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這兩句詩背的真不是時候,唐玄宗一聽就很不高興,說,你不求上進,沒有考中,怎么算是我把你給拋棄了?
如果他能抓住這次機會,詩背得好,唐玄宗肯定給他官,沒想到這兩句詩壞了大事,把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錯過了。就這樣,孟浩然又在長安呆了一段時間,也沒有弄到一官半職,于是就懷著失落的心情,“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的哀歌之中就離開了長安。
于是,在無奈之下就回到了他的老家,此后,孟浩然就在長江的中下游,江淮一帶,吳越一帶,長時間的漫游,開元二十三年,張九齡被罷去宰相之后,在荊州做了官,曾經聘請孟浩然做了短期的幕僚,但是,在很短的時間內,孟浩然就辭去了這個官職不干了,所以,孟浩然晚年依舊是過著隱居生活。
到開元二十八年,他的好朋友王昌齡,到襄陽來,當時呢,孟浩然背后長了瘡,據說是快好了,但是朋友來了一高興,吃飯喝酒,動了海鮮,這樣瘡又發了,所以,就不治而終,不幸去世了。
孟浩然一生沒有忘記求仕,但是,一生也沒有做到什么官,所以是終生白衣。
02,孟浩然的人生思想
孟浩然既有儒家熱衷功名的理想和追求,又有求仕未果后的真心歸隱;他雖是終生白衣,但是始終不忘入仕做官,也就是這種仕與隱的矛盾一生都糾纏著他的頭腦;理想破滅后,潔身自好、保全人品。
所以,孟浩然,一般人認為他是隱士,當然他自己也是以隱士自名,從總體來看,孟浩然不但人品是比較好的,而且忠于友情,對朋友是一副熱心腸。所以,對于這樣一位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他這一輩子主要是在田園和山水中度過,所以就為他的詩歌創作提供了得天獨厚的題材,他成為一位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那是一點也不奇怪了。
由于他的人品和詩情,后來很多人對他都很尊敬,比如李白對孟浩然極表敬愛:“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
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云。
醉月頻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其詩作散佚較多,今存二百六十余首,有《孟浩然集》。
那么對于孟浩然生平和思想大概了解之后,來看一看他的山水田園詩的創作。
03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
孟浩然是身逢盛世,生活在盛唐時期了,一生又徘徊于仕隱之間,思想矛盾較多激烈。前期是為了做官而做隱士,可以稱為“為仕而隱”;后期是因為政治失意之后的不得不隱。
長期隱居使他充分領略襄陽的佳山麗水和風物人情;同時他又有長期宦游和漫游的經歷,頗受祖國壯麗山河的陶冶,這就為他成為山水田園派詩人奠定了堅實的生活基礎。
他既有豐富的田園生活的閱歷,又有游山玩水,悠游自然的經歷,這就使他有了田園山水詩的廣泛視野。
他的田園詩主要是四十歲之前隱居在鹿門山,和晚年官場不得之后隱居之作。因為他的生活面比較狹窄一些,所以他的田園詩,比較少反映比較深刻的重大的社會題材,而更多的是側重田園生活的閑情逸致,個人情懷,朋友交往,高雅行為,以及個人的窮通所引起的盡管不是很強烈的,但是呢,也有一點憤然不平之感。
如,過《過故人莊》:
“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活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
寫田園風光,恬靜生活,朋友之情,應邀而來,痛快高興,所以,下次重陽之時,不請自來,與朋友飲酒賞菊。
再如《秋登萬山寄張五》:
“
北山白云里,隱者自怡悅。
相望試登高,心隨雁飛滅。
愁因薄幕起,興是清秋發。
時見歸村人,沙行渡頭歌。
天邊樹若薺,江畔洲如月。
何當載酒來,共醉重陽節。
”
寫希望自己的朋友,在重陽節帶著酒,一醉方休,這種恬靜優美的自然景物,隱居生活的高雅情趣,對朋友深情的思念,“錯綜寫來,于情于景,一片迷離”,讀這樣的詩,確實是歷歷如畫,景好情真。
其它的像,《夏日南亭懷辛大》:
“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夕涼,開軒臥閑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欲取鳴琴彈,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宵勞夢想。
”。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這一聯也是廣為傳誦的。這首詩,清新自然,意境疏淡。
所以像孟浩然的這些田園詩,取材生活,情景交融,混成物極,語言生動,清白樸素,樸實無華,意境清曠。
04孟浩然的山水詩
孟浩然還有一些詩,是側重于寫山水的,這些詩多與他漫游秦中,就是到長安去求官職的途中。以及他求官失敗之后,在江淮吳越一代的游歷山水之作。
如《宿建德江》:
移舟泊煙者,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
先表達自己的情緒,然后把自己思鄉之情貫穿在非常鮮明的畫面之中。此詩抒寫客旅中淡淡的愁思,客愁本來存在于詩人心中,當日落黃昏,江畔煙靄迷離之時,思鄉的感情更切,所以說“客愁新”。后兩句寫景絕妙,平野空曠,遠樹似乎反比天高,江水澄清,水中月影更加分明,和旅人也更親切,一方面寫出了客中的孤獨,同時又不無少許慰藉。語言清新,造景自然。
再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
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前四句將洞庭秋色寫得動靜有宜、氣勢磅礴、雄渾壯美,猶如一幅潑墨畫。
后四句寫自己希望張九齡能夠援引自己做官的心情,“生在這樣的太平盛世,閑居無事真感到惶愧不已”,此詩雖是求人之詩,但仍不卑不亢,“我在湖邊看著垂釣之人,徒然懷有羨慕的心意”,希望自己能做官施展才華,含蓄明白吐露心聲,并且和前面洞庭之景結合緊密,此處運用比興十分愜當。
此詩于“沖淡中有壯美之氣”。
孟浩然的詩往往將山水和田園兩種題材融合。這不僅因為他同時有這兩方面的生活體驗,還在于他力圖把陶淵明的蕭散田園和謝靈運的縱情山水結合起來。
也就是說,他本人既有生活,又有明確的意識。
比如他的《夜歸鹿門歌》:
山寺鳴鐘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雅有幽人自來去。
這首詩很好的在他身上體現了,山水和田園的合流。
此詩類似紀行之作。詩人在鹿門山有別業,曾兩度在那里隱居。詩中寫他黃昏時從漁梁渡口乘舟回山的情景,以渡口行人熙熙攘攘的熱鬧場面,襯托他獨自入山的恬靜悠然。純用白描之手法,詩風清疏簡淡,很有情致。
05,孟詩與王詩之比較
風格方面:
孟詩比較純粹,更多的是山水田園詩。孟詩的風格特色:清、淡、幽、雅。
王維的詩與之相比,有相似,也有不同。王詩于清淡之中饒富精工秀麗,孟詩則于清淡之中更多古樸素雅。孟詩清而有物,淡而有味,體現了作者的逸士風神與高人性情。
語言方面:
孟詩以清新自然、平淡質樸取勝,絕無雕鏤刻畫之跡;王詩偏重工麗和深蘊。五言詩以簡練省凈為特色,孟詩尤工五言。
具體描寫方面:
孟浩然用白描手法,詩畫結合,情景交融,形神兼具,聲情并茂,如“微云淡河漢,疏雨滴梧桐。”,“天邊樹若薺,江畔舟如月”,“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等,歷歷在目,詩情畫意。
孟浩然對山水田園詩的貢獻:
孟詩這種清曠沖淡而又不乏壯逸之氣的藝術風格,是對陶、謝詩風的融匯與發展,是對盛唐山水田園詩做出的獨特貢獻。
06除山水田園詩之外,孟浩然的其他抒情小詩寫得也很好
《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膾炙人口,久傳不衰。
《尋菊花潭主人不遇》:“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主人登高去,雞犬空在家。”
清新自然,明白如話,而意趣橫生,境界全出。
總之,作為盛唐山水田園的代表人物,孟浩然的詩融合,陶、謝特點,以白描的手法,清新自然的語言,將情致意興與客觀物象融為一體,形成清曠沖淡而又不乏壯逸之氣的獨特風格。其氣節人品和詩歌創作都受到后人的敬重。
07盛唐其他山水田園詩人
盛唐的山水田園詩人還有儲光羲、祖詠、常建、裴迪、綦母潛、丘為等,他們的詩都以平淡質樸為主要風格,近于王孟,但又各有不同。
儲光羲擅寫田園生活,生活氣息較濃,如其《釣魚灣》:
垂釣綠灣春,春深杏花亂。
潭清疑水淺,荷動知魚散。
日暮待情人,維舟綠楊岸。
常建,其人在開元十五年就考中了進士,但仕途不順,他就以游覽名山勝川,來自愈,排解內心之苦悶。
他擅寫幽僻之景,時透方外之氣,其名作《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簌此皆寂,惟聞鐘馨間。
寫禪機的清幽之樂和自己的頓悟禪悅、忘懷世間得失的感受。以禪悅之態度靜觀物理,興象深微。
其他如祖詠的《終南望余雪》,綦母潛的《春泛若耶溪》、丘為的《尋西山隱者不遇》等,均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文學成就遠不能和王、孟相提并論。
《終南望余雪》:
終南陰嶺秀,積雪浮云端。
林表明霽色,城中增暮寒。
此詩主要描寫終南山的余雪,通過山峰與陽光的向背表現了各處不同的景象,又聯想到山頭的積雪消融后,叢林明亮,低處的城中反會增寒,景色雖好,不知有多少寒士受凍。全詩詠物寄情,意在言外,精練含蓄,樸實俏麗,意境清幽,給人以清新之美。
《春泛若耶溪》:
幽意無斷絕,此去隨所偶。
晚風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際夜轉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煙飛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彌漫,愿為持竿叟。
這是一首山水紀游詩,描繪了一幅春江花月夜之泛舟圖,表現了詩人處處發現美、時時感受美的幽雅情致,和由自由美引起的對世事擾攘的厭倦,以及隱居林泉的愿望。
《尋西山隱者不遇》:
絕頂一茅茨,直上三十里。
扣關無僮仆,窺室唯案幾。
若非巾柴車,應是釣秋水。
差池不相見,黽勉空仰止。
草色新雨中,松聲晚窗里。
及茲契幽絕,自足蕩心耳。
雖無賓主意,頗得清凈理。
興盡方下山,何必待之子。
此詩描寫隱逸生活情趣,其重點不是寫不遇的失望,而是抒發對隱居環境的迷戀,表現了有心去尋、無心相見的飄逸。全詩構思新穎,意蘊深遠,堪稱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