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山水田園,詩意人生——盛唐山水田園詩與王維

盛唐是唐詩發展的第一個高峰。盛唐文學的主體是詩歌,構成詩歌的兩大詩派為,山水田園詩派和邊塞詩派;兩大詩人分別與李白和杜甫,他們開創了唐朝一代詩風,代表著唐詩的最高水平。

我這篇文章,開始談的是盛唐的山水田園詩派。

01山水田園詩派

我們知道在南北朝時期,東晉末年,陶淵明開創田園詩,南朝劉宋時期謝靈運開創了山水詩。所以這兩個人物都是開宗立派的人物了。

那么,到了盛唐時期,有一批作家,他們有著比較長時間隱居的經歷,但是他們同時又懷著建功立業的抱負,他們的詩中常常體現出這兩種思想的矛盾,這么一批詩人,他們彼此之間,往來頗多,同時,他們又多以山水田園為內容,互相寫詩唱和,詩風較為接近,所以人們稱他們為山水田園詩派

這個詩派,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

02為什么在盛唐時期,會產生一個山水田園詩派呢?

我們知道任何一個流派的產生,都有當時特定的社會原因,和文學自身的原因

那么,從社會原因來看,盛唐時期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百姓富庶,文人士大夫有足夠的條件隱居漫游各地,他們或生活于農村,優游林下,寄情山水。

古人的“漫游”不大同于我們今天的旅游,今天的旅游主要是休閑娛樂休息,而唐代文人的漫游,他們的第一目的是為將來的做官做準備,也就是人們常叫的宦游

他們的目的是交結名流、登師訪友、擴大影響,提高知名度,當然,同時也增長閱歷、開闊胸襟、博大情懷,為將來自己的官場生活,鋪墊好道路。

這樣他們游歷于名川大山,忘情溪水,這些人生活動特別對于他們寫詩,寫山水詩,提供了很好的客觀條件。

第二個社會原因就是,佛、道思想的影響。

唐代儒、釋、道三家并行,官方同時提倡。不少文人受佛、道出世思想影響,喜歡清凈,愛好自然,不愿束縛,這樣就有些人不愿意做官,而且這些人一般家里也有點錢,所以他們是有條件過這種隱居的生活。

第三個社會原因,當然還有社會風氣的影響。

也就是我上面所說的,由隱入仕的社會風氣。一些文人為了早日做官,于是他先當隱士,先在民間出名,等小有名氣后,再鬧大知名度以待朝廷征召,這種被視為“終南捷徑”的社會習尚,大大刺激了山水田園詩的發展。

唐代人要想做官,有三條道路,一條是走科舉的道路,當然這競爭很激烈。

當然還有第二類人,那就是士族制度的殘余,一定級別的官員他們的子弟,可以不經過科舉考試,進入官場,而一般的中小知識分子就沒有這個條件了。

第三條路呢,就是皇帝征召,皇帝為了表明時局清明,表明自己是圣君,經常呢,讓大臣們給皇帝推薦人,這樣呢,一些知名度較高的在野之士于是被推薦被朝廷征召,這種方式是最好的方式,當然這是非常榮耀的事情,也被很多的文人所看好。

03什么是終南捷徑?

所以有一些文人為了早做官,為了做大官,可以不考科舉,先當隱士,投詩獻文,交結名流,鬧大知名度后,由這些官員來引薦自己,有一個典故叫“終南捷徑”。

也就是說,在唐代如果你隱居在深山老林,太遠了,也沒人知道,達不到吸引人的目的,所以如果要“隱居”,最好隱居到長安城南的著名風景區“終南山”,這個地方經常有達官顯貴到這里來,這些隱士就可以向他們投石問路。

達觀顯貴們一看,“喲,不得了,牛人啊,詩文寫得不錯喲”,于是他們就會向朝廷推薦,這樣呢,這些“隱士”他們就名正言順的,非常榮耀的入朝做官了。

當時有一個人叫盧藏用在終南山隱居,后來被征召做了大官華門侍郎,他的朋友著名道士有一個叫司馬承禎的,到京城來看盧藏用,臨別的時候,這個盧藏用就指著終南山,對司馬承禎講,說“此中大有佳境”,這終南山里奧妙可多了,司馬承禎當然心領神會了,就一語道破,說:“以予觀之,世宦之捷徑爾”。

就是,以我看來,終南山的奧妙,就是做官的捷徑。這就是有名的“終南捷徑”,也就是說當隱士,是做官的一個敲門磚。在這樣一種風氣的影響下,使得人通過隱居生活、隱居田園、隱居山林啊,就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方式,然后以待朝廷征召。

這種被視為“終南捷徑”的社會習俗,對一部分知識分子的吸引力還是大大的,這從客觀上也刺激了山水田園詩的發展。

04山水田園詩派的出現,當然也有文學自身的原因

山水田園詩源遠流長,魏晉時期出現完整的山水田園詩,像曹操的《觀滄海》。

東晉末陶淵明開創田園詩派,南朝劉宋時期謝靈運開創山水詩派,從此,山水詩牢固占領詩壇;隋朝之際的王績也寫了很多清淡自然的田園詩,張九齡“首創清淡詩派”,這些都為山水田園詩的繁榮準備了必要的條件,提供了極好的借鑒。

05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主要成就

成就之一,山水和田園詩緊密結合,這樣就大大的豐富了山水詩歌的意境。

這是一個很大的發展和變化,而不像陶謝時代,田園是田園,山水是山水,分得比較清,而在盛唐這是一種合流的趨勢。

成就之二,形神兼備,物我契合,這是一種詩意與畫境的一種結合。

陶淵明比較重神韻,而比較少客觀的細致描摹,而謝靈運呢,是比較重視形似,而不太重視神似。

那么到了盛唐的山水田園詩派,他們吸收了兩家之長,既有精彩的客觀景物的描寫,也有豐富的主觀情志,也就是我所說的,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物我契合、詩情畫意。

這樣兩個結合,就對前代山水田園詩加以繼承發展,揚長避短。

06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是王維和孟浩然

就年齡來說,孟浩然要比王維年齡大一些,但是就成就來說,王維要比孟浩然高。

所以,我將王維放在孟浩然前面,下面我來介紹一下王維詩歌創作的特點。

先簡單的說一下,王維的生平和思想。

王維(701—761),字摩詰(他的名字很怪,這是佛祖也是一部佛經的名字,一看名字就知道他和佛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太原祁人,現在山西祁縣。

少有才名,棋琴書畫,無所不曉。

他的一首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弟兄》,是他十六七歲時寫的,這確實是才華橫溢,他二十一歲一舉考中進士,因為他精通音樂,當時在太樂府工作,因為當時的文人表演皇室之舞,犯了忌諱,他也受到牽連,被貶官,于是他做了冀州的司徒參知。

《九月九日憶山東弟兄》: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那么,此后又差不多十來年,做過一些地方官,也曾經隱居過,到了三十四的時候,得到當時名相張九齡的提攜,調到京城,做了右史御,后來又升任監察御史等,還曾經兩次出使到邊塞去。

不過,他的個人生活也是悠然的,他過著亦官亦隱的生活。上班當官,下班做隱士。在終南山還修了別墅,和朋友游山玩水,飲酒賦詩,盤腿打坐,吃齋念佛,生活悠然。

后安史之亂中,唐玄宗逃之夭夭,王維沒有來得及跟隨他到腹地去,但是被安祿山強行接受了委狀,但是王維呢,還是有一點民族氣節的,不給安祿山好好干事,裝病,同時也寫詩表現心向大唐。

但是,等到安祿山失敗之后,凡是給安祿山做過偽官的,都是漢奸,一律治罪,王維當然也在治罪之列,但是因為他寫過對唐王朝的懷念之詩,所以重輕發落,降為小官。

經過安史之亂被貶之后,王唯的政治熱情已經大為減退了,但是,唐朝可能人才緊缺,他又升官了,最后做到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現存詩四百余首,有《王右丞集》。

07王維的政治思想,以四十歲為界,明顯的分為前后兩期。

他的前期仕途順利,政治熱情高漲,充滿濟世之志,儒家思想占主導,寫下不少邊塞和涉及時政的詩作,風格熱烈、豪放。

但,后期政治熱情減退,佛教思想占主導,“晚年唯好靜,萬事不關心。自顧無長策,空知返舊林。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詩作以山水田園為主,借以排遣苦悶。

這體現了王維的詩歌創作,前后期有別,有兩個因素,一個是政治上的浮沉,二是與他向佛思想的轉變有關系,第三點,他作為音樂家和畫家,對他的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所以,在學習閱讀王維的作品時,要考慮到這三方面的因素。

08王維的詩歌

第二個問題,談一下王維的山水田園詩。

王維的詩歌有邊塞詩,送別詩,愛情詩等都有,但是呢,以他的山水田園詩成就最高,這是與其政治際遇、佛家思想、精通音樂書畫有關。其詩內容豐富,風格各異。

第一是充滿生機和生活氣息的山水田園詩。

(1)、以風格優美為主,比如像大家熟悉的《山居秋瞑》:

空山新雨后,天后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寫秋天,傍晚,雨后,山間,這種優美的自然景物,和人事活動。這首詩形象生動,畫面明麗,意境優美,是一幅和諧的農村風俗畫。

(2)屬于風格壯美的山水詩,如《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詩寫得境界開闊,氣象雄渾,有遠有近,有虛有實,為歷來文人游子所傳誦。

(3)寫充滿鄉土氣息和生活情趣的詩,如《謂川田家》:

斜光照墟落,窮巷牛羊歸。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荊扉。

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

田夫荷鋤至,相見語依依。

即此羨閑逸,悵然歌式微。

很準確的捕捉住了景物的特點,生動有味,給我們描繪出一幅非常精彩的,田園牧歌的畫卷,鄉土氣息和濃郁的生活情調,撲面而來。

對于自然,對于田園,對于生活,油然而生的一種熱愛,和心靈的棲息。

隨著時間的推移,王維的政治熱情更加的衰退,而一些生活熱情也大大的減退了,這時候,佛家思想就占據了主導。

第二個特點是,在這樣思想的主導下,他晚年寫了不少充滿禪意,不見人間煙火的山水田園詩。

《終南別業》之“

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酬張少府》之“

松風吹解帶,山月照彈琴。

君問窮通理,漁歌入浦深。”

用佛禪來體會自然美的感受,體現出融入自然,身景物化,這樣的一種的所謂的禪機

《鳥鳴澗》之“

人閑桂花落,夜靜春山空。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

這些詩,自生自滅,自開自落,寂靜無為,虛幻無常,充滿著無意識的身外無物之意。

這樣的詩,確實使人讀之“身世兩忘,萬念皆寂”。人們常講王維所謂的禪機禪意,其實就是講的是這類詩。

09王維的詩歌風格

他的詩歌風格不同,內容也不同,但是呢,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基調自然優美,清雅沖淡。

蘇軾曾評王維之詩,說“謂摩詰之詩,‘詩中有畫’”。

在一篇文章中,蘇軾講到,說王維的詩,詩中有畫,他這樣講了以后,就成了對王維山水田園詩的定型。也就是說,這不僅體現了他高度的文學修養,而且體現了他高超的繪畫藝術和音樂修養。

王維的山水田園詩別于陶謝,而是取二人之長,完成了情景交融、形神兼備的審美追求。

他善于著色調配,經營位置,結構畫面。什么景物,什么顏色,擺在什么位置,他都是經過一番苦心的構思。

比如他很多的詩句,像《積雨輞川莊作》、《輞川別業》、《林園即事寄舍弟紞》、《漢江臨泛》、《山居秋暝》、《使至塞上》均寫得有遠有近,有動有靜,有聲有色,詩、畫、樂有機結合。

《積雨輞川莊作》:

積雨空林煙火遲,蒸藜炊黍餉東菑。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

山中習靜觀朝槿,松下清齋折露葵。

野老與人爭席罷,海鷗何事更相疑。

《輞川別業》:

不到東山向一年,歸來才及種春田。

雨中草色綠堪染,水上桃花紅欲然。

優婁比丘經論學,傴僂丈人鄉里賢。

披衣倒屣且相見,相歡語笑衡門前。

《林園即事寄舍弟紞》:

寓目一蕭散,銷憂冀俄頃。

青草肅澄陂,白云移翠嶺。

后沔通河渭,前山包鄢郢。

松含風里聲,花對池中影。

地多齊后瘧,人帶荊州癭。

徒思赤筆書,詎有丹砂井。

心悲常欲絕,發亂不能整。

青簟日何長,閑門晝方靜。

頹思茅檐下,彌傷好風景。

《漢江臨泛》:

楚塞三湘接,荊門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

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

襄陽好風日,留醉與山翁。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

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王維用畫家的眼光,真正溝通了詩、畫,構成一幅幅山水田園的生動畫圖,情景交融,趣味橫生,且具有寫意畫的高遠意境。

其語言清麗自然,語簡意深,頗得陶詩“清腴”之特色。

10王維的邊塞詩

王維曾經有兩次到邊地去勞軍,他也寫了很多氣勢雄渾的邊塞詩。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維的邊塞詩《隴西行》、《燕支行》、《從軍行》、《隴頭吟》、《老將行》、《少年行》、《使至塞上》、《觀獵》等。多用七言歌行體,筆意酣暢、意境雄渾、音調鏗鏘,頗具盛唐氣象。

《隴西行》:

十里一走馬,五里一揚鞭。

都護軍書至,匈奴圍酒泉。

關山正飛雪,烽戍斷無煙。

《燕支行》:

漢家天將才且雄,來時謁帝明光宮。

萬乘親推雙闕下,千官出餞五陵東。

誓辭甲第金門里,身作長城玉塞中。

衛霍才堪一騎將,朝廷不數貳師功。

趙魏燕韓多勁卒,關西俠少何咆勃。

報仇只是聞嘗膽,飲酒不曾妨刮骨。

畫戟雕戈白日寒,連旗大旆黃塵沒。

疊鼓遙翻瀚海波,鳴笳亂動天山月。

麒麟錦帶佩吳鉤,颯沓青驪躍紫騮。

拔劍已斷天驕臂,歸鞍共飲月支頭。

漢兵大呼一當百,虜騎相看哭且愁。

教戰雖令赴湯火,終知上將先伐謀。

《從軍行》:

吹角動行人,喧喧行人起。

笳悲馬嘶亂,爭渡金河水。

日暮沙漠陲,戰聲煙塵里。

盡系名王頸,歸來獻天子。

《隴頭吟》:

長安少年游俠客,夜上戍樓看太白。

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

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身經大小百馀戰,麾下偏裨萬戶侯。

蘇武才為典屬國,節旄落盡海西頭。

《老將行》:

少年十五二十時,步行奪得胡馬騎。

射殺中山白額虎,肯數鄴下黃須兒!

一身轉戰三千里,一劍曾當百萬師。

漢兵奮迅如霹靂,虜騎崩騰畏蒺藜。

衛青不敗由天幸,李廣無功緣數奇。

自從棄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時飛箭無全目,今日垂楊生左肘。

路旁時賣故侯瓜,門前學種先生柳。

蒼茫古木連窮巷,寥落寒山對虛牖。

誓令疏勒出飛泉,不似潁川空使酒。

賀蘭山下陣如云,羽檄交馳日夕聞。

節使三河募年少,詔書五道出將軍。

試拂鐵衣如雪色,聊持寶劍動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將,恥令越甲鳴吾軍。

莫嫌舊日云中守,猶堪一戰取功勛。

《少年行四首》:

新豐美酒斗十千,咸陽游俠多少年。

相逢意氣為君飲,系馬高樓垂柳邊。

漢家君臣歡宴終,高議云臺論戰功。

天子臨軒賜侯印,將軍佩出明光宮。

出身仕漢羽林郎,初隨驃騎戰漁陽。

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

一身能臂兩雕弧,虜騎千群只似無。

偏坐金鞍調白羽,紛紛射殺五單于。

《使至塞上》: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觀獵》: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

忽過新豐市,還歸細柳營。

回看射雕處,千里暮云平。

王維的送別詩,愛情詩清新明凈,其情真摯,其蘊深切。

比如送別詩的代表作《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名字很多,還有一個名字叫《謂城曲》。

《渭城曲/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四句小詩,寫一次送別,而且詩人為了送別朋友,頭一天晚上就和朋友一起來到了謂城,就是咸陽附近,第二天一大早送別,在一個非常優美而又清新的自然環境中,一場春雨過后,氣候非常的濕潤,空氣新鮮,柳色清新,當然了,寫到柳就暗含有別的意思了,因為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慣。

但這首小詩,最精彩的是在最后了,那么可以想象,朋友之間,已經喝了不少酒了,朋友已經說不能再喝了,是時候該走了,那么王維呢,還在勸,再干一杯,再耽誤片刻的功夫,再多呆一會兒,再領略一下老朋友對他的情誼。

因為,出了陽關,就沒有這樣的老朋友了。

這么一個勸酒的細節,人人經歷過,經歷這不止一次,但是呢,王維之前的所有詩人,都沒有抓住,而王維抓住了,就這么一個勸酒的細節,“勸君更盡一杯酒”,如果跟老朋友,不是那么有交情,感情不那么深,也不會這么勸酒。第二,朋友要離別了,如果不是有依依惜別的心情,也不會這樣勸酒。

朋友離別之后呢,和朋友人隔一方,朋友前去,路途遙遠,路途艱辛,對朋友的關懷,所以是“西出陽關無故人”。

就這么一個細節,就把朋友之間,往日情誼,此時惜別,別后關懷,淋漓而現,妙不可言。

也正因為如此,這首小詩寫出來之后,是到處彈唱,并且譜了曲,唱一遍不過癮,要唱夠三遍,所以此詩又稱為《陽關三別》。

通過王維的送別詩,我們看盛唐時期和王勃初唐時期的送別詩,“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在分離的路口不要哭鼻子,抹眼淚的,在盛唐時期,風格大變,根本就不說這些事了,“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這也表現出某個時代的風氣,所以送別詩在盛唐也有了很大的發展,這和時代文人的思想心態都有著密切的關系。

此外,王維還有一些愛情詩,代表作是著名的是《相思》。這首小詩久為人們所傳唱。

《相思》:

紅豆生南國,春來發幾枝。

愿君多采擷,此物最相思。

小結一下吧,王維的詩歌創作非常豐富,山水田園詩、邊塞詩、送別詩、愛情詩等。但他的創作的主要成就在于山水田園詩。

人們講到盛唐時期的詩人,說李白是詩仙,杜甫是詩圣,說王維是詩佛,這些說法,我個人認為并不一定合適,特別是對王維的這個說法,雖然王維在山水田園詩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恐怕還不可和李白杜甫相提并論。

王維的一些詩,特別是晚年的一些山水田園詩,充滿著禪意,這是確確實實的。但是王維有更多的詩和禪意無關,所以稱之為詩佛是不太準確,也是不太嚴謹的。當然,人們既然這樣說了,我個人也不會反對,但我們作為一個嚴謹的專業人士,要對之有個清醒的認識。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