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過困難時期的人,都體驗過挨餓的滋味,那就像渾身長滿了嘴,每張嘴都在渴望著吃東西。那個時候,人們的夢想就是能夠吃飽肚子。
袁隆平院士用畢生的精力,研究一粒種子,圓了十多億中國人的吃飯夢,從此中國人有了千變萬化,千差萬別,精彩萬分的中國夢。
袁老也有夢,而且有兩個夢,一個是能夠在稻禾下乘涼,一個是雜交水稻覆蓋全球。他的夢很小,小到一粒種子,他的夢很大,大到全人類。
小時候我生活在農村,家里的糧食總是不夠吃,南瓜成熟了,早晚煮南瓜粥。紅薯長大了,早上悶紅薯,中午大米加蒸紅薯,晚飯紅薯粥,直吃得見到紅薯胃里就犯酸。
恢復高考后的第二年,我參加了高考,學校通知填志愿時,父母一再告誡我,涉農的學校不要填,畢業后可以做教師、醫生、護士、工人,就是不要回農村。種田太苦了,從耕田開始,上農家肥,攤田,拔秧、插秧、耘稻、拔草、捉蟲,一直到割稻,每一步都靠農民起早摸黑用雙手完成。如此辛苦勞作,卻只能收獲畝產六百斤左右的稻子。
我真的沒有填農校,畢業后去工廠當了一名工程師。
袁隆平的媽媽曾就讀于英國教會學校,是一位英語老師,父親是畢業于南京東南大學的大學生,在地方算得上是高級知識分子。袁隆平19歲考入西南農學院農作物專業學習,畢業后公配到湖南懷化的一所農校當老師,開始研究雜交水稻。
他讀了農大,畢業后回到農校,把研究雜交水稻當成自己一輩子的事業。
農民家庭出身的我千方百計跳出農門,知識分子家庭出身的袁隆平一輩子沒有離開農田。不是他的父母不知道種田苦,也不是我的父母特別疼愛我。而是父母的見識決定兒女的格局,心里只想著自己,眼界就小了,心里裝著全人類,視野就寬了。
袁隆平到田間地頭搞科研,泥里水里,風里雨里,他幾十年如一日在田間篩選育種,搞雜交水稻。白凈皮膚被曬成古銅色,拉小提琴的手添上了老繭,他從沒說過辛苦,而是樂在其中。他研究出的那一粒神奇種子,讓水稻的畝產突破了千斤,解決了困擾世界百年的糧食危機。
父母在孩子的心田種下一粒種子,成就孩子一生的夢想。袁院士研究一粒種子,成就全人類的夢想。
星期天,我走在麥收過后的田埂上,遇到七十多歲的張老伯,他說:“昨天聽我孫子說,發明雜交稻的科學家袁隆平沒了,是真的嗎?”
“是真的”
“他怎么就死了呢,怎么能死了呢,這么會死了呢?”他嘴里不斷地念叨著。
在張老伯心中,袁科學家就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常說,“現在懶人種田畝產也能超千斤,家家戶戶不用擔心餓肚子,全是靠優質稻種的福。”
“你孫子讀高中了吧!”我打斷他的念叨。
“高三,今年考大學。昨天孫子說了,‘考農大,去完成袁科學家的夢想’”
“你支持嗎?”
“支持,家中有糧,心中不慌,農民的后代,學農業技術就是不忘本。”
我抬起頭,看著陽光下的田野,仿佛聽到袁老的聲音,我有兩個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