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世界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逝世。舉國上下沉浸在無比的悲痛之中,無數的各界人士都自發懷著沉痛的心情,悼念“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袁隆平的逝世是人類的巨大損失,令人扼腕悲痛。那場面感人至深,催人淚下。網上的消息太多太多,我每看一個都會流淚一次。
這不僅體現了袁隆平在國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也表現出國人尊重科技、崇尚科學家良好氛圍,讓我真正感受到我們的國家是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
袁隆平把畢生的精力都獻給了雜交水稻事業,不僅解決了中國十多億人口的吃飯問題,讓中國人牢牢地把飯碗端在自己手里,還為世界的糧食發展和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豐功偉績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忘記的,我們為此驕傲和自豪。
袁隆平雖然逝世了,但他為世界人們所做的貢獻永遠不會磨滅,他給人們帶來的幸福,人們也會永遠銘記于心。
袁隆平把自己畢生的青春獻給了雜交水稻,90高齡的他以“90后”自稱,生命不息,研究不止。直到逝世前幾個月還在海南雜交水稻基地,在醫院住院期間還念念不忘他的雜交水稻,讓人可敬可佩!
袁隆平說過,“人就像種子,要做一粒好種子。”袁隆平不僅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培育出了高產有雜交水稻種子,他更為世人樹立了榜樣,他在人們的心目中就是一粒好種子。
青年時期,他以一名農業學校教員的身份扎根田間地頭,發現一株鶴立雞群的“天然雜交稻”,由此進行了一系列持續性培育與研究,后來又發明了“三系法”秈型雜交水稻,研究出“二系法”雜交水稻,創建一套超級雜交水稻體系,始終讓我過雜交水稻研究居于世界領先地位。
據了解,如今我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超過1700萬公頃,占全國水稻總面積的50%,僅每年增產的糧食就可養活7000萬人,袁隆平功不可沒,他不愧是“一粒好種子”。
作為活著的人們,我們悼念袁隆平的同時,更應該學習他的好思想、好作風,繼承他的遺志,讓他這粒好種子,更好地祖國大地、在各行種業生根、發芽、結果,把我們的國家建設得更加富強。
袁隆平是一粒專心專意的種子。1953年從西南農學院(現西南大學)農學系畢業的袁隆平服從國家分配,到湖南省一農校任教,從那時開始就從事水稻研究工作,如今已60多年,他初心不改,干一行,愛一行,鉆一行。
雜交水稻的研究是一條前人從沒有走過的路,艱難險阻可想而知,但袁隆平初心不改,矢志不移,克服了重重困難,在雜交水稻的研究中攻破一道道難關,攀登了一個又一個高峰,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
我們要學習他對雜交水稻研究這種專心孜孜的精神,在自己的事業和工作上,也要牢記初心,堅定不移,對事業要有執著追求的精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袁隆平是一粒尊重人才的好種子。袁隆平一生不僅自己全心全意從事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他還千方百計調動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為雜交水稻的研究工作積極培養人才。
從1987年開始,袁隆平設立專項科研基金,用以資助科研人員進修等,這些人才以及他的研究生們或未來在雜交水稻研究上發揮中流砥柱的作用。他曾言,遠大的雜交水稻研究事業需要代代相傳,而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30-40多歲的人都能專心致志地搞研究。
當今社會,一切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我們應當向袁隆平學習,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積極發現人才,培育人才,讓祖國的各行種業人才輩出,讓袁隆平這樣的好種子能到處開花結果。
袁隆平是一粒平易近人的好種子。這幾天,我在網上看到很多袁隆平生前的事跡,最讓我感動的是袁隆平平易近人的性格。
他在家里、在單位、在社會上都是一位深受愛戴的家長、專家學者、長者,他從不以科學家自居。給他理過20多年發的理發員的視頻我看過好幾遍,印象非常深刻。
袁隆平的為人處世讓人欽佩。他逝世后,長沙街頭出現為他送行和悼念的場面就是最好的佐證。要是我們每一個都像袁隆平一樣待人處事,我們的社會將會更加和諧穩定。
袁隆平是一粒勤儉節約的好種子。他一生生活簡樸,珍愛糧食,他吃完飯的碗從來不會留下一粒飯。這看起來微不足道,但又有幾個人能真正做到。在物資豐富的今天,勤儉節約這個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仍然應該傳承,而袁隆平就是這樣一粒傳承的種子。
稻香長存,國士無雙。袁隆平是崇尚科技的種子,是勤奮鉆石的好種子,是不斷創新的好種子。他是農業戰線上的好種子,也是科研戰線上的好種子;他是中國的好種子,也是世界的好種子,是值得我們世代傳承的好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