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生活中要注意避免的三個大坑:湊熱鬧,隨大流,瞎操心。人們最有限,不可再生,且能自主控制的資源是注意力,因為它和時間同步。珍惜時間,意味著珍惜自己的注意力。一個人的個體價值等于他的社會貢獻率,雖然在某些階段可能個人價格(金錢衡量的薪資)和價值背離,但隨著現在社會信息交換的透明和時效性,價格會逐漸趨同于價值,且波動越來越小。因此,要把有限的注意力投入到自我成長,真愛,以及對社會有貢獻的事上。注意力和金錢是可以相互交換的,用金錢可以收割別人的注意力;自己的注意力如果用于提高自己,將來肯定能轉化為金錢;如果被收割,自身價值會越來越小,將來所得的金錢也會越來越少。
注意力>時間>金錢,用支付金錢來節省注意力是劃算的,前提是你節省下來的注意力,投入了個人提升,真愛,或者為社會做貢獻上。生活的本質就是資源(注意力,時間,金錢)之間的交換。
人生最大的枷鎖是安全感,即獲得安全的感覺。追逐100%的安全感會把自己困在永恒的當下,要想進步需要放棄部分安全感,也就是從“舒適區”邁入“學習區”。很多情況下,不安全只是一種感覺,而不是客觀事實。我們追求安全,但不能追求安全感,這個要區分清楚。比如,追求面子,地位,害怕自己做不好丟人,這些都是安全感,不是你一旦放下面子,地位,接受自己的有限,不恥下問了就不安全。
生活的根基是“活在未來”,避免被困在“永恒的當下”。活在未來的步驟是預測,篤信,踐行。預測原則是“尊重事實,相信邏輯”。篤信預測是建立在理性基礎上的,需要自己認真的分析。而踐行是活在未來的保證和手段,是投資現在的資源,通過長期的正向積累,來換取未來的資源,這也是投資的本質。所以,檢驗一個人是不是篤信某些東西,最好的辦法是看他怎么做的,也就是一定要have a skin in the game。
遇到貴人的最好辦法是自己成為貴人,這符合“馬太效應”,自己越是貴人,就會遇到越多的貴人。因此我們追求的應該是成為貴人。另外,還要厘清“向人求助”不等于“麻煩別人”,求助的本質是一種交易,也就是把自己未來的價值變現在當下來獲得幫助。因此,決定是不是有貴人幫助你的因素是你能拿多少未來的價值來交易,這也是自己成為貴人才能獲得貴人幫助的底層邏輯,因為你在增加自己用于交易的砝碼。
資本的三要素是金額,期限和智慧。缺少任何一項都只能稱之為金錢,而不能稱之為資本。金額指可動用資金的大小,但關注點在收益的相對值而不是絕對值上;期限指這筆資金可以多長時間被判"死刑",關注點在長期上;智慧指怎樣使用這筆資金或者把這筆資金投在什么項目上,關注點在前期詳盡調研和不斷試錯踐行上。值得注意的一點,相比于物理上的投資,最有價值的是投資于自己能力的提高方面。
落后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但因為"烏比岡湖效應"的存在,人們往往高估自己的水平,處于落后狀態而不自知。隨著時間的演進,科技水平的提高,視野范圍的擴大,落后的紅線劃的越來越靠前,之前我們可能認為低于40%(及格)是落后,直到二八定律被發現,落后變成了20%,再到現在的財富冪律分配規律,離開頭部(1%)的都可能算是落后,所以一定要有危機感,要培養終生學習的習慣,才能勉強跟上這個時代,不被落下。
要注意打造自己多維度的競爭力,可以把自己當做一個團隊,每多一項能力,都是多一個團隊成員,要對自己的團隊成員足夠了解,才能發揮出團隊成員增加所帶來的競爭力的指數增長。對于多維度競爭力,還要以自己在某一維度上處于領先為前提,這是多維度競爭力的骨架。但在單一維度上的發展,遵循吳軍老師提到的"常識、技術、藝術"的規律,符合"6-3-1"的比例。
元認知能力是對自己思考過程的認知和理解。元認知能力是思考的底層邏輯,即發現思考形成的通道,元認知能力的發現就類似于思考的升維,開啟了思考的上帝視角。元認知能力的提高就是發現和改變優化自己思考通道的過程。
提高元認知能力的辦法是讓自己的思考集中在某一點上,而讓大腦能在其他區域完全放松。要實現這一點可以通過坐享,心流,和反思來做到。最好的休息方法是閱讀、親近大自然和獨處,這些都為上面的大腦放松提供了辦法。坐享通過鍛煉能夠提高,心流的關鍵是激發內心的興趣,反思的利器是養成記錄的習慣。
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要培養自己跳出問題本身,從其他方面尋找解決方案的習慣。要時刻提醒自己"鑰匙往往不在鎖頭上"。在每解決一個問題后,做好回顧和總結,是積累自己鑰匙庫的好方法。在一些情況下,鎖頭和鑰匙是相互轉化的,既要站在鑰匙的角度,考慮一類鎖頭的問題,也要站在鎖頭的角度,考慮不同鑰匙的可能性和解決效果的問題。
人的大腦因為自我保護的需要,傾向于忘記痛苦的經歷,所以為了記住學習的東西,就不要把學習過程變成痛苦的。大腦對事情的理解是從概念開始的,要更新自己的概念,并同時刪除一些無用的概念。增強自己學習動力的方法有二:一是把未來的收益(或者最能激發自己熱情的結果)換算到當前每一步任務上,使得自己能夠得到即時的反饋;二是找到共同進步的組織或團隊,利用社交的正向激勵走下去。
我們經常會因為覺得某件事情和自己無關,而錯過了升級自己的機會。在開始新的學習的時候,一定要摒棄"與己無關"的思想,否則就是在浪費自己的注意力。客觀上說,自己學習過的東西,不一定會即時反饋出它的價值,但在將來總會有所呈現,因此并不存在與己無關的學習。另外,自己的好惡也會影響學習的效果;再者,要重視踐行,很多知識和能力是在邁出第一步后,逐漸積累和發現的。只停留在理論上,不去踐行,將喪失很多提高自己的機會。
如果你想生活在怎樣的世界里,就要按那個世界的規則行事。世界雖然是客觀的,但每個人體驗到的世界卻是不同的。自己認為這個世界是什么樣子,這個世界就會以這樣的樣子來對待你,這被稱為"自證預言",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因為每個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不同,一定會產生誤會,有效的溝通就顯得特別重要,多溝通是避免偏見的好方法。
因為"自證預言"的存在,我們最改戒掉的壞習慣是"抱怨"。抱怨于事無補,還白白消耗我們最珍貴的注意力資源。如果我們能解決問題就解決(能力),不能解決問題就承受(堅韌),抱怨無用,它只會給我們借口,粗暴的調節了認知失衡,而且還會使我們的行為像我們所抱怨的那樣,成為負能量滿滿的人。
人的成長大抵經過四個階段:我不好,你也不好;你好,我不好;我好,你不好;我好,你也好。很多人會在第二階段和第三階段徘徊,很難突破到第四階段。這就需要我們動用元認知能力,把注意力放在自身的成長上,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這里的賢和不賢有可能都發生在一個人身上,只是一個人的不同側面而已。時刻記住,證明自己不重要,成長才重要,因為若是成長為真,證明自動完成。當人們自己在某一些方面存在弱點的時候,總會時刻盯著別人同樣的方面,希望發現別人的同樣缺點,以達到認知的平衡。所以,根本上,還是要提高自己,才能過渡到第四階段。另外,評價體系也要建立在自身身上,和之前的自己相比;如果把評價體系建立在別人身上,就會很危險,很容易迷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