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小蘭對于這次高考是抱著很大期許的,因為她為了考取心儀的大學,已復讀一年了。
然而,這一次,她又落榜了,但是她發現同專業被錄取的考生中,有人的分數比她低!
在詢問招生辦以后,小蘭發現她的志愿竟然被動了手腳。
工作人員告訴她,她的志愿填報的是“服裝表演專業”,不是“表演專業”。
且“服裝表演專業”是需要另外去參加面試的,但這個面試小蘭并沒有去參加過,所以她是不可能被錄取的。
但小蘭記得,自己明明填報的是“表演專業”,她還截圖保存了,為什么會變成“服裝表演專業”了?
是誰,動了她的志愿呢?
小蘭當即向派出所報案。讓小蘭意想不到的是,修改她志愿的人竟是同窗好友男生小柯(化名)。
他說:“真的沒有別的原因,我是為她好,以她的能力上這個大學真的太可惜了,我希望她這次錄取不了再高復一年,可以上更好的大學。”
02
在中國,有一種考試叫作“高考”,有一種關心叫作“為你好”。
一句“為你好”直接剝奪了她被錄取的機會。
這三個字在我們的生活中出現的頻率太高了。
每次當你想做一件事情,需要得到別人的支持,而TA不想支持你的時候,就會對你說:“我是為了你好。”
或者,當你不想做一件事情,而TA又特別想讓你按照他的想法來做的時候,你也會聽到這一句話。
總之,都是為了你好。
這句話就像是尚方寶劍,如果你不領情的話,還顯得你特別不懂事、不近人情。
03
年紀小的時候,我們并不知道這樣的人,其實是很多的。
比如最近被刷屏的朱雨辰的媽媽。
朱雨辰其實今年都已經39歲了,是一個有著相當社會經驗的成年人了。
但他70歲的媽媽竟然還害怕兒子無法照顧自己衣食住行,強行跟著兒子進劇組拍戲,每天從凌晨四點開始為兒子準備梨汁、午飯、晚飯等等一切。
生活上,她事無巨細地照顧孩子,自豪地稱自己頂兩個菲傭。
兒子做了一頓挺好吃的飯,她第一反應竟然是“孩子一定受了很多苦”。
于是帶了80只大閘蟹,還有一口鍋,毅然去北京照顧兒子。
她甚至希望兒子“忘記會做飯這件事”。
事業上,也忍不住多加干涉;
不想看到兒子被打,就要求他別接打戲。
情感上,對兒子的每段感情都有干涉;
嘴上說“女孩善良就好,兒子喜歡我也喜歡”;
落到實處的是,朱雨辰說媽媽是很挑剔的,自己就是在按照媽媽的要求找。
她對自己的總結:
“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的!”
朱雨辰的反應呢?
他試圖反抗過;
比如媽媽每天抄他微博,他就不寫了;
為了離家他特意考了北京的大學,但媽媽還是來黏著他;
他曾開玩笑地和媽媽說:“咱倆沒法過了,你會把我搞死的……”
但最終還是妥協了。因為不忍心看到媽媽難過。
借用“愛”的名義逼迫兒子接受她的所作所為,還想控制他全部的人生選擇,卻還在一邊感動自己能如此深“愛”兒子。
04
南京大學社會心理學博士黃菡曾經明確表示反對“一切為了孩子”。
不以同理心和理解他人為前提的為別人好,那都是“耍流氓”。
每一個生命來到世界上,都有自身獨特的價值,都有努力追求的東西。
生命是我們自己的,它長什么樣子,都是由我們自己負責。
一路走來,生命其實是一個又一個的選擇組合而來。
大到高考報志愿、去哪個城市、做什么樣的工作、和誰交往,你在做出選擇;
小到叫外賣、買買買、打車還是地鐵、早睡還是晚睡,甚至有意無意的每一個瞬間,你還是在做選擇。
選擇為你帶來自主的空間,換來另一種可能。
尊重你的人,會尊重你的選擇。
即使是好友、父母,也不能沒收你選擇的權利。
心理學家叢非從說:“不要為我好,只要對我好”,深以為然。真正的好從來不讓你為難。
千萬別用“我是為你好”來感動你自己、綁架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