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家長都提出自己孩子常犯的錯誤,希望能找到方法讓孩子改正或者不再犯錯誤,并且很多家長感覺要讓孩子意識到錯誤是比較困難的事,很多孩子不愿意承認錯誤,或者承認錯誤的態度很讓人抓狂。
比如,有孩子會說:“我都說對不起了,還要我怎么樣嘛!”
而有些媽媽的困惑有點不一樣:“我們家孩子就很奇怪,他要做錯了什么事情,總是很快跟我說“媽媽,我錯了,下次不這樣了。”可是下次還這樣,就是改不了。
通常孩子犯錯后有三種不一樣的表現:
1.意識不到自己的錯誤。
2.意識到錯誤卻不愿意承認。
3.承認錯誤卻不改正。
雖然孩子們在面對所犯錯誤時的表現不同,但是由于家長對待錯誤的方式一向不夠妥當,讓孩子們進人了“心安理得"效應中。
一、什么是心安理得效應?
“心安理得效應”是指:在采取了一個積極的行為之后,人就會心安理得地松懈下來,不再去做另一個積極行為。
行為科學家杰西·卡特林(Jesse Catlin) 和王怡同(Yiton gWang) 設計了多個實驗,證實這個效應存在于各個領域中。
從教育心理上來說,當孩子犯了錯誤,如果成人采用批評、指責、嘮叨、懲戒甚至體罰的處理方式(在成人看來是積極的教育行為),那么孩子覺得已經被批評過、被責罰過,于是會心安理得地松懈下來,無論這個錯誤是否被真正認識到,他都不會為這個錯誤再去做進一步的反思(另一個積極的行為)。
小時候的周杰倫很調皮,被痛打是常有的事。他曾偷學過媽媽的簽名,好偷簽聯絡簿或成績太低的考卷,有時還會故意用口水把考卷分數弄得模糊一點,再跟媽媽說是被雨淋到。而在學校,考試成績沒到標準就會被打手心。而當他回憶起童年的這些事,他說:“被打都已經習慣了。”
為什么被打了還不改正這些錯誤呢?正是因為心安理得效應:已經挨過打了嘛,所以犯的錯誤已經打過去了。至于為什么要犯這樣的錯誤,犯這些錯誤會對自己有什么影響,對他人有什么影響,未來會怎么辦,對不起,這些思考是另一個積極行為,因為挨打過了,所以這個積極行為也不必再做了。
孩子挨打、被懲罰,不管當時反應態度如何,都是抱定了“罰完、打完就完了”的態度,哪會去想錯誤本身呢?
二、心安理得效應中止孩子對錯誤本質的認知,更糟糕的是給孩子帶來長期負面后果。
常常有家長說,無規矩不成方圓,罰得重孩子才能記得住,下次才不會再犯。
是的,正是因為這樣的想法,才讓家長常常以簡單的懲罰方式來對待孩子的錯誤。如果家長希望孩子因為懲罰的疼或羞辱而不去做那件事情,往往是會達到目的的,但是這樣的疼或羞辱讓孩子學會了什么呢?
有一些當了父母的成人,回想起小時候自己父母對自己的懲罰,往往會說“他們也是為了我好”。于是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自己的孩子,完全忘記了被懲罰和羞辱的當時的感受、想法和決定。
教育學博士、杰出的心理學家簡·尼爾森提出:孩子在被懲罰的時候,通常會有四種決定。
憤恨:“這不公平,我不能相信大人!”
報復:“現在我打不過你,我遲早要打回你。”
反叛:“我偏要對著干,讓你不舒服。”
退縮:“我偷著干,絕不讓你抓到”,或者低自尊“我就是個壞孩子”。
沒有證據證明,嚴苛、懲罰與孩子未來的成功有關,但是人們的經歷不斷地在驗證:引起心安理得效應的懲罰給孩子成長帶來的是負面結果。
三、用錯誤管理法則幫助孩子走出心安理得效應,并且培養“我能戰勝錯誤”的自信。
如果不用懲罰的教育方式,不讓心安理得效應中止孩子對待錯誤本質的認知,那么家長可以用什么方式幫助孩子?
用錯誤管理三個法則可以幫助孩子更多地關注錯誤本身,并且培養孩子“我能戰勝錯誤”的自信。
錯誤管理法則一:列他人的錯誤清單
孩子犯錯誤,不外乎是缺乏必需的知識、缺乏必備的技能或者是缺少相應的判斷能力。所以幫助孩子收集一份“錯誤清單”——他人的錯誤清單來幫助孩子學習相關知識、提升技能和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這樣的清單可以包括:
他人的錯誤清單:
1.安全知識。最好是孩子在學校見到、聽到、學到的案例,讓孩子寫下來,請他教給家長,其實在教的過程中他就增強了相關的意識。
2.規章制度。有哪些同學在學校違反過什么樣的規章制度,產生了什么樣的后果,可以請孩子寫在他的“清單”里,家長在傾聽孩子講述學校故事的時候,其實孩子多了一次通過他人的錯誤學習的機會。
3.學習失誤或者競賽失利故事。選發生在其他同學身上,讓孩子通過他人的教訓學習。
這樣做的好處有兩個:
第一個好處是:負面信息更容易被人記住,所以用“他人錯誤清單”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促使孩子采取行動。
這一點被學者羅伊·鮑邁斯特(Roy Baumeister) 和他的同事們經過相關研究的廣泛分析后總結出來:與正面信息相比,人們更容易注意到負面信息,也更有可能從中吸取經驗教訓或運用這些信息。
第二個好處是:因為這份清單里記的都是別人犯的錯,孩子更容易看出毛病在哪。
如果列的不是“他人的錯誤清單”,而是“我的錯誤清單”,那么孩子就得跟“被指責”的感受做斗爭,他會不斷地告訴自己:“這些根本不是錯誤,只不過是運氣不好,沒有注意到,沒有把握好……”
所以一個智慧的家長往往會引導孩子從他人(而不是孩子本人)的錯誤中吸取教訓,以改進日后的行為,這樣做可以避免孩子因挨批評而心生怨恨。
而老師們則可以把往屆學生犯的錯誤整理成一份“避免錯誤”清單,給現在的學生參考,往往孩子們認為自己不會做這些“蠢事”而避免重蹈覆轍。
錯誤管理法則二: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
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并非“列他人的錯誤清單”(法則一)的簡單并列項,即不是“列本人的錯誤清單”。
通常家長特別希望消滅孩子的錯誤,因為錯誤會妨礙學習進度,改起來費時費力,讓孩子不自信,給周圍的人留下不好的印象。然而這樣看似有道理的想法往往是把錯誤看作失敗,而不是指向成功的路標。
組織科學家妮娜·基思(Nina Keith) 和邁克爾·弗里斯(Mchael Frese) 在分析了24個獨立的研究之后發現, 對錯誤進行管理的學習模式徹底背離了避免錯誤的傳統學習方式,但是它的效果要好得多。
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的“錯誤管理”有兩個要素:
第一個:督促孩子積極地投人“要學的內容”中去,主動摸索,這樣做的用意就是讓他犯錯,讓他知道錯誤可能會出現在什么地方,又是怎樣發生的。只有自己體會過才有切身感受。
第二個:家長引導孩子如何用最好的方式去面對錯誤,就是讓孩子知道,一旦出現錯誤,哪種心態能夠幫助他進步。具體說來,就是家長在給反饋的時候要運用正確的方式。
比如:
“犯錯誤是自然的,是學習過程的一部分。”
“犯的錯誤越多,學到的東西越多。”
“你覺得這些錯誤會提示你,還有哪些東西需要學?”
在這個過程中,家長帶著積極的心態給孩子回應,把錯誤當成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責備的機會;家長是善于利用錯誤的引導者,而不是到處糾錯的獵人。
錯誤管理法則三:關注解決方案
很多時候,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家長常常追究是什么原因,是誰的責任,其實就是在尋求責備。
如果希望孩子能夠正視錯誤,并培養“我能戰勝錯誤”的自信,最好的辦法是關注解決方案。
小欣姐姐和小余妹妹在客廳里玩,兩人鬧起來,追著就把桌邊上的花瓶碰掉到地板上,花瓶碎了,花和水灑了一地。
如果媽媽要追究:“怎么回事?誰干的?”
姐妹倆一定會爭先恐后:“是妹妹碰到的!”“是姐姐推我的!”“是你先搶我的!”
最后這件事一定會不愉快地收場。
關注解決方案的做法是:
家長會引導孩子們:“花瓶碎片滿地都是,花和水都在地上,現在需要做些什么呢?”
估計孩子們會想到要收拾,需要的不過是準備工具和分工而已。
收拾妥當之后,大家可以一起討論,花瓶應該放在什么地方比較合適,或者討論哪種材質的花瓶比較適合,孩子們玩的時候,怎么做能夠不損壞物品。
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承擔責任的能力培養起來了,觀察能力培養起來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起來了,判斷問題的能力也培養起來了。
讓孩子們關注于事情本身,去直面錯誤,而不是用批評、糾正錯誤的態度去阻礙孩子認識錯誤的本質,這一點對孩子們的成長很重要。
四、家長思考題
1.你的孩子是否曾經有過一些明顯錯誤,你和善地指出,友好地提建議,卻不被孩子接納?回想當時的場景,記錄下來。
2.如果孩子還有類似的問題發生,你會用什么方式來引導孩子?
五、家長如何當一個好教練,引導孩子自己解決問題?
想要教孩子某個道理,最好啟發她自己去尋找,自己得出結論,比家長直接告訴她更有效。
找到道理之后,順便落實,錨定執行的方式和時間,避免成為空談。
一般的教練是“我教你,我來告訴你”,把自己當主角,高光都打在自己身上;好的教練是“不教而教”讓被教的人感覺到自己是主角,他時刻都在高光里,他會為自己負責,而把主角教好了,教練也就成了好教練。
教孩子,不一定是在發現問題的當下立即糾正,或者讓孩子馬上認同,家長可以判斷這個問題的嚴重性,有時允許問題存在,將問題作為一個機會,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答案以及解決方案,反而效果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