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后的第一個周末,由于要去銀行更換賬單地址,我問胖頭魚哪里銀行最近,他說在學校旁邊的C城,可以到學校門口坐Tram去。
我回房間查了文曲星,Tram是有軌電車的意思。我尋思道,這學校不是在F城嗎,怎么不讓我去那里,還要坐個電車去隔壁的城市?
帶著疑問,我和Derek一起走出校門,這是我來到這里后第一次出學校。
我看到學校門口路牌上寫著Broadway,突然想起這個詞我以前查過。
我的大伯伯曾經是上海大廈的大廚,從小和家里人會經常去那邊吃飯,那是一棟和國際飯店很像的外國人設計的老式高層建筑,好像在改革開放前一直是上海最高的樓之一。
有一次我去那邊的時候發現一樓有個小櫥窗里寫著“Broadway Mansions百老匯大廈”,我就猜想這幢樓在民國時候可能是叫這個中英文名的。
我又想起,美國紐約的市中心好像有個百老匯劇院,電視劇里提到過。
再看看眼前我們爛學校門口這么荒涼破落、空無一人的一條小馬路,居然會和坐落于中國最發達的城市——上海的外白渡橋旁、俯瞰著上海最著名最熱鬧的外灘的上海大廈,以及坐落于美國最發達的城市——紐約的鬧市區、象征美國頂級娛樂文化的百老匯劇院叫同一個名字,你讓我情何以堪?
我看到Broadway旁就是一條長長的鐵軌,過了這條馬路就來到了車站,兩旁只有草地和農田,看來這個站點是專門為學校設置的。
車站只有一個不大的站臺,一個老式路燈和一個小農舍一樣的建筑,站臺上一個人都沒有。
我和Derek兩個人站在站臺上,面面相覷。這里人煙稀少得恐怖,我懷疑會不會有電車開過來。
只有隔壁馬路上偶爾零星開過的小汽車,提醒著我,自己不是在一個荒島上。
等了好一會,終于有一輛小電車沿著軌道晃晃悠悠向我們駛來,車窗在反光照射下看不到里面的人,使車子看上去像無人駕駛一樣。
幸好這是大白天,如果是半夜,我肯定會嚇得以為是一輛幽靈車。
這Tram遠看有兩節車廂,有點像小時候上海的長龍車。近看發現當中的并不是關節,而是一道車門,其實只有一節車廂。車輪長得和火車的輪子一樣。
車頂正當中的地方裝有一個鐵架子,和上面的天線接觸著。我想到,上海的長龍電車后面也有兩條很丑的長辮子連著天線。
我們上了車,發現是有一個司機的。買好票,我找了個靠窗位坐下,車上只有我們兩個人。座位是黃綠色的,非常陳舊。
這是我第一次坐有軌電車,之前只在拍舊上海的國產電視劇和日劇里見過。
電車速度很慢,由北向南開了二三公里后,到達了目的地C城。
我按照B小城公交車上的習俗,下車時對司機說了一聲thank you,司機也很友好地回了thank you。
一下車,我被眼前的景象驚呆了。
這哪是什么城市,頂多算一個小鎮,只有一條主街,仿佛僅有的幾家商店都集中在這里了。
我看到東西走向的主街叫Victoria Road,和南北走向的鐵軌旁的馬路形成一個十字路口,路口四個角之三分別是三家銀行:NatWest,HSBC,Royal Bank of Scotland。
我一上來還沒找到我的Barclays銀行,走幾步才發現藏在Royal Bank of Scotland旁邊。
去銀行換完地址,我沿主街往商店比較多的方向走去,街上只有幾個路人。
先看到一家叫Iceland的超市,進去發現是賣食品的,不知道是不是冰島人開的。出門繼續走了幾步,看到一家店叫Woolworths,里面是賣一些食品和工具之類的超市。
這兩家超市都是B小城沒有看到過的。
我還看到一家賣衣服的店門口放了幾個露天衣架,上面掛滿了出售的衣服,貼著5磅和10磅的價格標簽。衣服應該是新的,但是款式老土,顏色難看,大多數是一種有拉鏈的、用粗制地毯一般材料做成的一么色外套,看上去像舊的一樣。
像這樣露天賣衣服,在上海也不多見了,即使有,款式也會多樣些。
我還沒走幾步,就已經到路的盡頭了,又看到了那深黃色的大海。我原以為C城是至少和南方海濱B小城差不多大的規模,沒想到只有這一條落寞的小商業街。這是一個連電影院都沒有的地方,之前還嫌棄B小城太小,那邊卻有好幾家Odeon,雖然我不會去看電影。
那F城呢?估計是小到連銀行都沒有的村落吧,怪不得胖頭魚沒讓我去那里。
直到畢業,我都沒有去過F城市區。
而且,雖然是個大晴天,整條小街卻毫無生氣,仿佛一張灰暗色調的相片。
看到這番光景,我沒有心情去海邊散步,也不想繼續探索,直接掉頭和Derek往回走了。
回到十字路口,我不經意一望,看到了一個印著KFC和久違的山德士上校的招牌。
“肯德基!”我興奮地叫了起來。
Derek聽了也很欣喜,隨后我們兩個不約而同地快步向KFC走去。
進了店門,發現是一家小得只有一個柜臺和一張餐桌的店鋪。從來沒見過這么小的肯德基店,上海最小的也能坐幾十人,大的甚至有二三層樓。
柜臺上方掛著印滿英文的菜單,點餐員是一個英國年輕女人,戴著標準的肯德基鴨舌帽。看到我們進來,她很敷衍地說了一聲Hi。
這是我第一次用英文點餐,在B小城有Clare美味的烹飪,除了偶爾的中餐,我沒有在英國人開的餐廳里吃過飯。
我發現這里也有全家桶,叫Family Bucket。我和點餐員用英語交流,點了一個全家桶。
我聽出了店員話里明顯的英語口音,這和B小城人說的非常不同,聽上去有點別扭。
我心想,這可能就是這里當地的口音了。但為什么學校里的老師和學生口音都沒有那么明顯?是不是學校有規定要說他們的普通話?
拿好全家桶,我們坐在唯一的餐桌上吃了起來,店里只有我們兩個顧客。
桶里面的內容和上海一樣,幾塊原味雞加薯條,百事可樂。原味雞的外形和口味和上海差不多,薯條比上海的粗很多,感覺沒有上海的好吃。
我問店員要番茄醬的時候還鬧了笑話,我以為是叫tomato sauce,店員聽了楞了一下,然后問我是不是要catch up?
我不懂她什么意思,番茄醬跟catch up有什么關系,直到她拿出了番茄醬給我。我拿過番茄醬,看到包裝上寫著Ketchup,才知道原來是這么拼。很久以后我查了一下,才知道本來生產番茄醬的公司叫Ketchup,久而久之這個公司名字就成了代名詞。
我們吃到一半的時候,一個英國男人進來買外賣,他穿的衣服正是我剛剛看到的露天衣架上的那種。
這個人長得也非常粗糙,再加上滿嘴的口音,第一次讓我意識到英國人長相上的地域差異。
在國內,有一點觀察力的人都能分辨出各個地方人腔調上的差別,我本以為英國人沒有類似的差異。
我又想到這個點餐員,以及剛剛路上看到的幾個英國人,長得都沒有我見到的其他英國人精致。可見這里是多么得偏僻……
吃完肯德基,我們走出店門,我環顧四周,沒有看到麥當勞。
在上海的時候,我發現有肯德基的地方附近必有麥當勞,反之亦然。可這里卻不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看來連麥當勞都嫌棄這個鄉下地方。
坐Tram回學校后,我回想剛剛去過的C鎮的落寞景象,再無什么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