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本文對正在復讀、準備復讀、考慮復讀的人有啟發。
本人2018屆應屆生,2019往屆生。下面來說說我奇葩的復讀理由↓
時間倒推回2018年7月末,一場面試正在進行。
S中的負責招收復讀生的領導,向我拋出一個問題,一個我用了兩年來找出答案的問題——
你,為什么要復讀?
2017年下半年,我不過是個初入高三的學生,讀一年高四的想法卻冒了出來。個中緣由我一直藏在心里,于此文中首次展露。
復讀,向來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該不該復讀,還是要看個人。
我高中的成績大體上是走下坡路的。有人能理解那種感覺自己原本是有本事的,卻無力地看著成績滑落的感受么?照這樣下去,我必定連985,211也去不了。這樣的話,在知乎上都抬不起頭啊。這樣的話,眼睜睜地看著以前比自己成績差的人考上自己考不上的學校,我不服氣啊。所以,首先,復讀是為了面子。
其次,一輪復習之時,我知識的匱乏程度簡直難以想象。天吶,高一高二到底學了什么?什么都不記得了!又從基礎開始學起。絕望的心情充斥著我的高三。二輪復習之時,我與知識之間仍有種淡淡的疏離感。我的理科極弱。明明學了三年,都沒搞懂那點知識,我怎么甘心?高考前自主復習的時間,我全用來攻物理了。沒用。于是,我想——如果一年不夠時間把高中知識爛熟于心,那兩年呢?兩年總可以了吧。
聽說過間隔年嗎?百度百科說,間隔年是西方國家的青年在升學或者畢業之后工作之前,做一次長期的旅行,讓學生在步入社會之前體驗與自己生活的社會環境不同的生活方式。那么,把高四一年視作間隔年,何妨?在高四一年,盡管不是所謂的長期旅行,我確實體驗了不同的生活,完成了高中生到本科生的過渡,這是后話了。
還有一個任性的原因。我不希望太早成為大學生。成為大學生意味著半只腳踏入紛繁復雜的社會,作為一個社交恐懼癥患者,我對此感到抵觸、害怕。在我的心里,我還是那個長不大的小孩子,不愿周旋于左右逢源的人際交往中,不愿獨自一人面對大千世界。況且高三比大學輕松多了,第一次高考后我也未滿18歲,我還有大把時光可浪費。說白了,逃避現實。
最后有個小小的私心。據我所知,選擇復讀,即得到了一個去更好的高中念書的機遇,還可以到外地讀書,不用受政策約束。同一所學校,高考生可比中考生容易多了。初中的時候沒有考上Z中,一直是我的遺憾。我以為,高中畢業后,我就有去Z中讀書的機會了。這是一次重新洗牌的機會,讓我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
自從做好復讀的決定后,某人的高考倒計時+365天。
2018年7月26日
即使18年高考我還算是正常發揮,但我依舊堅定地走我的復讀路。
這天,衡水一中招收復讀生的分數要求已經漲到了580分。對于我來說,去省外超級中學已無機會。但是很幸運,我順利地進入了省內一間排名前十的公辦高中S中(備選的還有排名不相上下的兩間民辦高中)。要知道我母校J中的排名只有全省40左右,連復讀分數線都比S中低40分。對了,我中考目標Z中由于他們整個市的公辦學校都不收高復生,我的中考遺憾永遠都彌補不了了。
有的人覺得,復讀其實是在原地踏步。除了高考成績提高,在其他方面的成長上比如讀一年大學劃算。
而我覺得,讀高四與讀大學一樣,能給我們帶來方方面面的成長。
比如說,我的眼界開闊了。從三線城市的母校到二線城市的復讀學校(放假還可以坐半小時公交到隔壁的某一線城市玩)到一線城市的深大。
在離家一百多公里的外地讀書,讓我逐漸適應獨自生活。自己在外租房,讓我提前學會在外面立足。
廣闊的天地逐漸在我眼前蔓延,原來不同級別的城市差別這么大。舉個例子,網紅店往往先在一線城市開,而我們三線城市要等好幾年才能嘗鮮。當然最重要的還是教育水平的差距。
母校作為全市最好的高中,僅有60%的重本率。而S中同樣作為全市最好的高中,以95%的重本率吊打母校。如果比高考全省前100的人數呢?我生活了十幾年的三線城市,0人。對,一個也沒有,事實上前150名也沒有。而生活了一年的二線城市單單S中一所就有差不多10個人。S中成績完虐J中的例子還有很多,比如J中前50名能上的學校,S中前200名就能上,建立在總人數相差不大的情況下;比如J中的高考英語平均分比S中低10分……教育落后地區的孩子心酸了。以后再寫文章說說兩校各方面的差別吧,其實J中也是有比S中好的地方。
我比以前見識到了更多的學霸。在這種環境下,成績想不提高都難。可以說,在學霸堆里,自己也不知不覺往學霸方向靠攏。無論在哪所學校,我都是平均水平,但學校層次的迥異,造成了我自身成績的不同。
因此,我逢人就勸說他們去一個教育水平比較高的城市讀書。誰不去誰吃虧。
整個高四讀下來,特別輕松。一直不能對別人拼命的高三生活感同身受,畢竟我的高三高四過得更高一高二一樣快活,只是作業多了一點而已。我不似其他復讀生一般,以“不成功,便成仁”的態度玩命學,我只是按部就班的完成每一項工作,隨意自在。這跟我的性格有關,我就是那種對自己要求不高,馬馬虎虎就行的人。
不過,之所以那么輕松,還因為高三一年一來積累的基礎,讓我省了不少事。高三的時候連很多簡單的知識點都不懂,知識點因為不熟悉也做不到聯會貫通,花了大把時間來背書,效率極慢,學校發的輔導書都沒怎么做。整個就是一個很糟糕的狀態。直到高三下學期最后幾次考試的物理成績,我也多是二三十分。喂,滿分110欸。可見我的基礎有多差。
經過閉關一個月狂上網課的暑假,加上高三時期多多少少留下來的知識,我無需再一片茫然地聽課(高三的學習就當預習了,話說預習是真的有用),背書也不那么辛苦了(就是喚醒沉睡的記憶而已,而不是加入新的知識),學校發的練習冊完成率頗高(以前是真不會做,現在是真會做)……總的來說,比應屆生有優勢。曾經試過單科班前四都是往屆生(班里總共也就四個往屆生)。學習容易了,積極性變高了,良性循環。
在一年腳踏實地、按部就班的復習后,我的數學從高三60-90分到高四90-120分;物理從高三20-40分到高四60-85分;化學從高三55-65分到高四70-85分;生物從高三55-75分到高四75-85分;理綜從高三最高181分到高四最高245分。數據挺好看的,自己也挺開心的。
高四的二模總分比高三的二模整整高了100分。
然而高考……滑、鐵、盧……
轉回面試現場。我與面試官對視,故作鎮定地回答:高考考砸了。
這才不是我復讀的真正原因,撒謊是因為真實理由太荒唐、太奇怪了!而高考失利,志愿填錯之流,才是眾人選擇重來一遍的普遍緣由,更容易被世人所接受。
所以當時我就想,不能將我的想法如實告知于他人。因為他人,并不會相信我。我記得高三時我每每告訴朋友,不管高考考得怎樣,我都要復讀的念頭后,她們要么嗤之以鼻,要么把我臭罵一頓,要么假裝相信。直到我報名了復讀學校之后,某位朋友才真的把我復讀的話當回事。其實這也不怪她,是我太另類了。
是的,別人總以為是父母逼我復讀,實際上反而是我苦勸父母答應我復讀。別人總以為我考差了才復讀,殊不知我連考試都是隨便考的……
日歷顯示2019年6月24日。高考成績公布。在收到教育考試院發來的短信前,我從沒想過我會這么低分。基本上是高四中最差的成績,有兩個科目比去年還低了七八分。排名比去年高不了多少,高了1.7w而已。分數提了二十幾,大部分人提分比我多得多。不過起碼也是能進末流985了。最后被四非高校深圳大學錄了,怎么一年后還是在人均985的知乎里抬不起頭呢?
那么,現在的我后悔復讀了嗎?
不,永遠不會。雖然結果不盡人意,但我很享受這個復讀的過程。一歲光陰,一年青春換一次復讀,值。
-完-
更多語文英語筆記、高中干貨、學習技巧、日常感悟請關注公眾號:兩只鯉魚(liangzhiliyu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