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 ? ?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翻譯】
? ? ? ?孔子說:“若能時時復習、實踐已經求得的學問,不是很高興的事嗎?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從遠方來(切磋學問),不是很令人心喜嗎?即使別人不知道我的德行與品德、成就,我也不怨恨惱怒,這不就是修德有成的君子嗎?”
【心得】
? ?《論語》中的這一段,最為大家所熟知,相信很多人都能背得滾瓜爛熟,我也不例外,早在中學時,就已經“爛熟于心”,可是,并沒有深入去思考這段話的深意于道理。今天走心走腦的重讀這段話,有些新的感悟:
? ? 為什么在孔子看來,學習是件快樂是事?
? ? ?在現代社會,凡讀過書的人,大多認為學習是件枯燥、無趣的事情,如果不是為了某種目的,如考試或升學等,總不會主動去學習,更別說能樂在其中了。但是孔子卻說:不斷的學習、時時溫習、實踐,是件快樂的事。同樣是學習,為什么感覺差別就這么大呢?
? ? ? ?原來,孔子所說的學習,并不像我們今天一味偏重的學習知識,也不是為了某種功利目標而被迫去學習。孔子所說的學習,是如何做人,如何培養品德,并將學到的道理在日常生活中反復實踐,借此培養德行,增長智慧,使生命獲得安頓,使自己不斷成長~~~長成自己的樣子,也就是今天所說的:做自己,長成自己理想的樣子!所以孔子說:“不亦樂乎?”
? ? ? ?也正因如此,有志同道合的朋友(正如我們《論語》學習的朋友圈)聚在一起,相互切磋學問,交流心得,相互激勵,共同成長,這怎能不是一件快樂的事呢?(正如我們各位學友從四面八方聚在《論語》學習群,不是也很快樂嗎?)
? ? ? ?可見,“學而時習之”和“有朋自遠方來”都是為了精深自己的學問,培養自己的德行,提升生命的境界,讓自己的生活更有意義。
? ? ?正是基于這種不為名,不為利,只為“獨善其身”、做最好的自己的學習目的與態度,才不會去在乎別人是否了解自己、怎么評價自己,因此才能做到“人不知而不慍”,也就是不會因別人對自己評價的好壞而或喜或悲!
? ? ? ?所以,“學不可以已”,活到老學到老,不為名利,只為:做自己!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