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蕭
在昨天的《別再要書單了!選書,自己來!(內(nèi)附選書方法)》中,我向大家闡述了自己選書的重要性。一本符合興趣的書自己選了,讀了,才能從中獲得成長。可因為讀書很重要,想要閱讀的書目太多,大家又陷入了另一個怪圈——盲目追求閱讀量。
我們認為讀書很重要,所以我們打開書,逐字逐字的讀,一本書讀過之后放在一邊,去追求所謂“一天一本書”,“一年三百本書”之類的龐大閱讀量。然而我們從中收獲了什么呢?我們只是收獲了龐大的數(shù)字,內(nèi)心的滿足感,以及“我讀透了所有書”的錯覺。
《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講到,閱讀分為基礎(chǔ)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很多人完成了基礎(chǔ)閱讀,即花幾個小時逐字逐句地讀完了一整本書;又有大部分人在基礎(chǔ)閱讀前后花費幾分鐘,看看書的題目、目錄。簡介,想想它主要講了什么,這就完成了檢視閱讀。可之后的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卻鮮有問津。
請你拿出自己最近讀的一本書,問自己這樣幾個問題:
這本書主要講了什么?
你能否用自己的語言詮釋這本書?
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
你贊同作者的所有觀點嗎?為什么?
作者有什么觀點是你不贊同的?如果是你會怎樣想?
這本書給自己帶來了什么?自己在其中獲得了那些成長?
如果你能詳細回答出上述所有問題,那么恭喜你,你已經(jīng)完全吃透這一本書了。可我想,或許大部分人只能回答出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問題吧。
閱讀一本書,至少要做到的步驟是分析閱讀。而由此,一本書至少要逐字逐句地讀兩遍。第一遍完整地讀完這一本書,找出書的主要內(nèi)容,并能用自己的語言來詮釋它;第二遍則要找出作者的所有觀點,辯證地看待這些觀點。你是否同意這個觀點?你的理解是什么?想明白這些,才算是與作者進行了有效的溝通。第二遍讀完后,如果有哪個觀點不同意,或者沒有完全理解,則要找到那個部分來進一步精讀。讀完之后,記錄下自己的感悟。不一定非要讀后感,即使是只言片語寫在書中的某個角落,在下一遍閱讀的時候,也會讓你更加有所收獲。
如果兩遍、三遍并沒有讓你完全理解,完成分析閱讀,那便要繼續(xù)讀下去。接著讀也好,隔幾天再讀也好,一定要完全明白書中的一切,再放心地離開這本書,尋找下一片凈土耕耘。古語有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也是這個道理。一本書,只讀一遍,收獲只有米粒大小,甚至不能稱為收獲。只有一遍又一遍地讀,一遍又一遍地理解作者的觀點,一遍又一遍地與作者進行溝通,才能完全地理解書中的意思,才能縮小自己與作者的差距,真正讀透一本書。而這些,是需要很長一段時間的。
同樣,在大學(xué)生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一天一本書,一周一學(xué)期。說的是考試周前臨時抱佛腳的同學(xué)們,一天讀完一本專業(yè)書,一周復(fù)習(xí)完這一學(xué)期所有的課程,才有可能考到及格。一學(xué)期的工作壓縮到一周,是不可能把它完全理解的。讀書也是一樣,把三四天甚至一周的工作放在一天完成,又有誰能完全讀透呢?
追求閱讀量不是不好,而是我們不能盲目。數(shù)量并不代表質(zhì)量,書在精而不在多,一年讀三百本書的人從中獲得的收獲或許不及一年讀二十本書的人。當(dāng)然了,精讀過度也不是什么好事。如果一本書在一周的時間也沒有理解透徹,那就先放一放,待自己閱歷多了,讀的書多了,再去回頭讀它,或許會有不一樣的收獲。
看到這里,你還想要盲目追求閱讀量嗎?
感謝您的閱讀,喜歡這篇文章的話,留個小紅心唄~~
我是景蕭,一個快要大二的未來女法醫(yī)。專注個人成長,專注分享成長。我認為成長最重要的是踐行,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