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景蕭 ? (歡迎捉蟲)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很多人喜歡向別人索要書單。在簡書首頁上,書單也占據了半壁江山。可究竟誰知道,選書其實是自己的事情,索要書單,在大部分時間是做了無用功。
或許你就是一個喜歡索要書單的人。那么請你思考以下三個問題:
1.你買下了書單上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書嗎?
2.你認真閱讀了書單上的大部分甚至所有書嗎?
3.買回來的書有多少沒有看完,吃透?
喜歡向別人索要書單,對書單一看了之,沒有購買書單上的任何一本書,書單便是無用。
喜歡向別人索要書單,買下書單大部分,沒有認真閱讀書單上的數目,書單亦是無用。
喜歡向別人索要書單,讀了上面某些書,其他還未吃透便又買下另一堆書,未閱讀的書目越積越多,書單還是無用,甚至浪費錢財。
那么,向別人索要書單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是為了營造一個假象,一個欺騙自己,告訴自己,我已經認真讀過上面所有書的假象!
我們為什么讀書?是因為我們希望在書中獲得知識,對這些知識進行整理、整合,獲得一定的成長。成長是自己的事情,也只有自己知道自己需要成長的方向。在每一個領域的書籍千千萬,適合自己的只有寥寥數本。所以并不是說別人列出來的書單不好,只是它們不一定適合自己。而且如果只看不買,只買不看,就是浪費時間與錢財。只有自己選書,選出最適合自己的書,才能最有效地成長。
所以,停止向別人索要書單吧。走進書店,嘗試自己選書。或許開始時比較困難,但開始了,就明白了,選多了,就選對了。
那么,究竟應該如何選書呢?在這里我分享一下自己的方法。
1.看簡介,初步判斷自己對這本書是否感興趣。
幾乎每一本書背面都有對書內容的簡要概括。看到一本喜歡的書,先看看簡介中的內容是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如果是,可以進行下一步。
如果書后沒有簡介,可以在豆瓣搜索,豆瓣讀書上有簡介與目錄。
2.看作者,搜索他是不是這個行業的領軍人物。
某個行業的領軍人物寫出的書,大部分是這個行業最尖端,最認可的知識。所以第二步,搜索一下作者,看他是否在這個領域取得過較高的成就。如果有,那就可以基本保證這本書的內容大部分是可信服的。如果沒有,也不要放棄,進行第三步。
3.看豆瓣,參考該書的評分。
豆瓣讀書的評分基本上是可以參考的。如果它是一本評分7.0以上的書,可以基本判斷它是一本暢銷書。至于是否長銷,自己是否對其感興趣,可以看看簡介,目錄,書評,進一步判斷。
4.看書后,在參考書目中找尋更多好書。
一本好書的最后幾頁一定會有參考書目。同樣,能被一本好書選來作參考的書目,也一定是好書。搜索參考書目中的書籍,根據以上幾步判斷自己是否感興趣。如果喜歡,就買來看吧!
5.搜作者,看他是否寫過其他好書。
一個好的作者也不會只寫過一本書,他寫出的大部分書也是好書。讀完一本書后,如果你對這本書很感興趣,就搜一下作者,看他是否寫過其他書吧。找到的書再通過以上幾步判斷是否應該購買。
相信大家也發現了,在以上幾步中,我很強調的一點是“喜歡”。因為興趣是一個很好的老師。如果你對某個領域很感興趣,那你就會披荊斬棘地做;如果你對某本書很感興趣,那你就會夜以繼日地讀。如果一本書你不感興趣,就算對別人再好,對你來說,它也不是一本好書。
所以回到文章一開始的話題。別人列出的書單,是別人感興趣的書,你卻不一定感興趣,那這個書單對你來說是無用的。而用這個方法判斷,大部分書單都是沒有用的。
所以,別再向別人索要書單啦!選書,自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