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最后是一種習慣!
目的:學習如何分析失敗。
開始老師就講了一個很多人都會有的痛點:學了很多,風險防范也做了,但還是做不到最后。
信念——任何突發(fā)的問題都是風險未有效防范的結果。
今天學習的第一要點:思維編程,即if …… then…… 如果我今天不想完成習慣養(yǎng)成,我就填一張元習慣刻意訓練登記表。
"不遷怒,不貳過。"不把責任遷怒于他人,不第二次犯同樣的錯誤。
老師通過兩個案例來具體講解怎么填寫這個表格。案例一,【話術】你今天不想做的原因是什么?你有什么具體感受呢?你有什么特別的想法嗎?關于原因,分兩大類:1.動機結構性變化。多領域出現(xiàn)問題,是平衡問題,在高度上以階段性來考慮,進行結構性調(diào)整。2.HALT停步模型,當處于hungry angry lonely tired這幾種狀態(tài)下,意志力會被削弱,即理性我不能從小我分離,并且失去和小我對話的能力。這時候就可以停止當天的習慣養(yǎng)成。老師說的秘密武器,靈活性,是可以應用在習慣養(yǎng)成中的。有時候人們會說懶得做,這說明缺少設定的標準,不具備設定標準的習慣。
關于表格的填寫,B部分很重要,一定要思考好應該填寫的元習慣。首先問自己幾個問題:強化這個元習慣對我來說意味著什么?如果強化了這個元習慣我會得到什么?強化這個元習慣后,我會看到什么?我會聽到什么?我會感覺到什么?B部分能起到給自己賦能的作用。我也在反復自問自答問,這個元習慣對我來說,是讓我成為一個有接納力的媽媽和妻子的重要基礎。強化了這個元習慣,我會得到更多的自我肯定和自信,我會得到一個終生受益的好習慣。強化這個元習慣后,我會看到自己的改變,會看到自己離我理想中的樣子更進一步。我會聽到自己和愛人的贊揚。我會感到快樂和興奮,我會感到自己變得更強大,會感到更加自由。
老師給出一個關于幸福感的定義:別糾結,不內(nèi)耗。對于我們目前所處的狀態(tài),如果不滿意,有內(nèi)耗,就要做出改變。"誰痛苦,誰改變。"我現(xiàn)在就是有內(nèi)耗的,因為每天帶孩子,處理各種瑣事家務,同時又很想有自己的空間時間,想學習進步,但又總是想到不做,做了又堅持不了,最后還會有各種情緒產(chǎn)生,每天糾結的事情很多,所以我必須做出改變,哪怕只是一點點,只要開始做,并且在老師的指導和朋友們的激勵下,相信會有很多的成長的。
各類問題的常見來源:1.情緒。2.信念。3.能力。4.甜面包熱湯模型。
TMBRT案例分析一天晚飯后,和老公討論他公司的事情,他不等我說完詳細情況,就結束話題,我就郁悶的去洗碗,突然發(fā)現(xiàn)孩子把書扔得到處都是,我就對孩子說把書撿起來,可她就是不撿,還拿書讓我讀,我嚴厲地說:如果你不撿書,我一本也不給你讀!孩子還是不撿,然后跑過來問我:媽媽你生氣了嗎?我很不耐煩的說:是的,看見你的書那么亂,我很生氣很煩!孩子能感受到我的情緒,她就也氣哼哼地和我說話。
Trigger:觸發(fā)器是孩子把書亂扔,讓我看著很煩。
Motive:動機是自己有情緒,小我逃避,不想解決問題,于是借著孩子扔書這件事來發(fā)泄。
Behavior:產(chǎn)生的行為就是,很兇很嚴厲地命令孩子撿起書,并且威脅孩子不撿就不讀了。
Reward:獲得的獎勵就是,在那個時刻,心里覺得輕松一點,因為發(fā)泄了我的情緒。
Trigger's sensitive:觸發(fā)器靈敏度,雖然批評孩子,發(fā)泄了情緒,但是我并不開心,因為我把自己的情緒發(fā)泄給我的孩子,一個弱小者,從而給她帶來不好的影響。問題的根本是小我在逃避,不去直接解決問題。所以解決方案,老公公司是他的事情,我可以提出建議,但他并不一定要采納,即使不采納,我也不必帶有情緒。若我產(chǎn)生了情緒,可以向他客觀地表達出來,通過和平討論解決問題,而不是把情緒轉移給孩子。
把問題轉換成更大的價值。方法有:一. 表格的填寫。二. 通過今天的問題倒推明天的風險。并且給一個案例。覺得這個方法也很實用,需要好好應用到習慣養(yǎng)成中。
同儕力量:
1. 可將外部動機內(nèi)部價化。
2. 小組內(nèi)部可互相激勵賦能。
3.產(chǎn)生供他人借鑒的經(jīng)驗。
這三天的學習,幾乎每天的錄音都要聽兩遍,并且反復閱讀六個元規(guī)范,每次閱讀都會加深理解。最后一天的內(nèi)容很豐富,聽完覺得滿滿的,有一種立刻行動的沖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