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史公司馬遷撰寫《史記》,那個目的,是相當正大:“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在他的大手筆之下,寫成之后的《史記》也相當之猛:名列“二十四史”之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后來歷代“正史”所傳承。
而且,《史記》還不僅僅是史學名著,更是一部文學名著。魯迅先生說了: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高大上、偉光正。
問題是,就是在這樣一部“高大上、偉光正”的名著中,司馬遷老先生居然還夾帶了私貨。
私貨證據
司馬遷的私貨,就在《史記·項羽本紀》之中。
先來看《史記·項羽本紀》兩段原文。每一段原文,都描寫了一個戰斗場景。第一段是:
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漢騎追者數千人。項王自度不得脫……乃分其騎以為四隊,四鄉。漢軍圍之數重。項王謂其騎曰:“吾為公取彼一將。”令四面騎馳下,期山東為三處。於是項王大呼馳下,漢軍皆披靡,遂斬漢一將。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其騎會為三處。漢軍不知項王所在,乃分軍為三,復圍之。項王乃馳,復斬漢一都尉,殺數十百人,復聚其騎,亡其兩騎耳。乃謂其騎曰:“何如?”騎皆伏曰:“如大王言。”
再看第二段原文:
項王身亦被十馀創。顧見漢騎司馬呂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項王也。”項王乃曰:“吾聞漢購我頭千金,邑萬戶,吾為若德。”乃自刎而死。王翳取其頭,馀騎相蹂踐爭項王,相殺者數十人。最其後,郎中騎楊喜,騎司馬呂馬童,郎中呂勝、楊武各得其一體。五人共會其體,皆是。故分其地為五:封呂馬童為中水侯,封王翳為杜衍侯,封楊喜為赤泉侯,封楊武為吳防侯,封呂勝為涅陽侯。
這兩段長長的原文、兩個戰斗場景,司馬遷都在描述一代雄杰項羽的同一個時刻。這是公元前202年1月的垓下,項羽在此時此地,走到了自己的人生盡頭、最后時刻。
在司馬遷的筆下,直到這一刻,項羽的形象仍然是英武的、光榮的、悲壯的。果然是生為人杰、死亦鬼雄。
而且,從遣詞造句中,我們不難看出,司馬遷本人對于項羽的喜愛程度。他用生花妙筆,把項羽的最后時刻,寫得不像歷史記錄,反倒像武俠小說。項羽在那一刻,即使失敗,仍是英雄。
吊詭的是,除了主角項羽,司馬遷在這兩個畫面里還描寫了一些配角。其中,有一個配角,居然還兩次搶戲。記住,是兩次哦!下面,我們把他找出來。
第一個畫面中的配角,人數眾多:
1、沒有留下姓名的漢軍大部隊;2、沒有留下姓名的楚軍二十八騎;3、沒有留下姓名的被項羽殺死的“漢一將”;4、沒有留下姓名的被項羽殺死的“漢一都尉”;5、漢軍騎將赤泉侯楊喜。
第二個畫面中的配角相對簡單一些,人數也少,只有5位:
1、漢軍騎司馬、后封中水侯的呂馬童;2、漢將、后封杜衍侯的王翳;3、漢軍郎中、后封涅陽侯的呂勝;4、漢軍郎中、后封吳防侯的楊武;5、漢軍郎中騎、后封赤泉侯的楊喜。
是的。兩個畫面都有“楊喜”,而且有名有姓。
在第一個畫面中,楊喜的表現是:“是時,赤泉侯為騎將,追項王,項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數里”。與項羽的表現相比,不大光彩。項羽僅僅動了動眼睛和嘴巴,還沒有動手,楊喜就“人馬俱驚,辟易數里”。這里的“辟易”,大家就理解為“后撤”好了。
在第二個畫面,楊喜的表現是:和其余四人一起,搶得了項羽遺體的一部分,因為這個功勞,戰后被封為赤泉侯。
綜合起來,也就是說,司馬遷在為主角項羽所描繪的歷史大劇中,兩次讓赤泉侯楊喜露了個小臉兒。
這在司馬遷的筆下,實在是少有的例外。
因為,如果說楊喜在第二個畫面中出現還算正常的話,那么在第一個畫面中,楊喜就是典型地亂入了。換句話說,楊喜出現在這個畫面里,非常突兀、非常不自然、非常不合常規。
要知道,當時在垓下戰場,漢軍是60萬人,楚軍是10萬人,合計70萬人。楊喜能夠在這70萬人當中,不僅留下戰場表現,而且留下姓名,實在難得。
更奇怪的是,垓下之戰中,楊喜所在的漢軍,出戰的名將名人,多了去了。不僅當時已經獨擋一面的韓信、彭越、英布、周勃、灌嬰等一流名將悉數出席,就是當時身為偏將的柴武、孔熙、陳賀等二流名將也都奮力出戰。而那些個一流二流的名將,也不是每個都被司馬遷的史筆所及,楊喜區區一個郎中騎的軍吏身份,算哪根蔥,憑什么還被提及兩次?
這其中,肯定有原因。
司馬遷為什么對楊喜辣摸好?
說到原因之前,先來看看幾個史上有名的“姓楊的”:
今天已經火得如火如荼“海昏侯”劉賀,他在當那27天的皇帝時,他的丞相,叫楊敞,時封安平侯。
西漢政治家楊惲,因告發霍氏(霍去病子孫)謀反有功,封平通侯,遷中郎將。
東漢時有“關西孔子”之譽的楊震,位至三公。楊震不僅以儒學著名,還以德行傳世:在部下向他行賄時,說無人會知道,楊震說“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者!”由此得名“四知先生”的美稱。
東漢名臣楊賜,位至三公,封爵臨晉侯。
跟曹操也敢唱個對臺戲,終于被曹操所殺的大才子楊修。
隋朝的開國皇帝楊堅,隋朝開國功臣越國公楊素。
這一系列“姓楊的”著名人物,他們都擁有一個共同的祖先,就是這個司馬遷在《史記·項羽本紀》中兩次提到的“楊喜”。
而且,楊喜和這些人一起,都來自一個從春秋戰國時期就已聞名天下的天下第一家族——弘農楊氏。
“弘農”指的是弘農郡。弘農郡設置于西漢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大致位置在今天河南省的三門峽市。在這個地方,產出的“姓楊的”所形成的弘農楊氏,在史上那是相當有名。
弘農楊氏有名到了什么程度?在司馬遷之前,戰國時楊家子弟已官至上卿,到了楊喜被封為赤泉侯時,更成為弘農楊氏上升至天下第一家族的起點。從兩漢開始,直到司馬遷之后的兩晉,楊家子弟都代代顯赫,世世卿相,“四世三公”,隋朝時更達到了天下第一皇族的頂峰。到了唐朝,弘農楊氏的子弟們也是代有才人,多人位至宰相,楊家的女子則后來居上,為中國生下了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
當然,如果是因為弘農楊氏很牛,楊喜是弘農楊氏的祖宗,以至于司馬遷才給他三分薄面,才對他辣摸好,似乎在理由上,也牽強了一點。
事實上,司馬遷之所以對楊喜辣摸好,以上只是次要原因。
主要的原因在于,司馬遷是弘農楊氏的親戚。準確一點說,司馬遷是楊喜曾孫楊敞(即前面所說“海昏侯”劉賀的丞相、安平侯)的岳父。司馬遷在史上唯一留下記錄的女兒司馬英,嫁給了楊敞。
太史公司馬遷先生的私貨,原來在這里。所以,司馬遷才對親女婿的祖宗,辣摸好。
誰說史志辦公室、史館是清水衙門來著?看人家這有個熟人、有個親戚,辦的事兒多好多到位,在大英雄項羽的傳記里,青史留名吶!人熟好辦事,古今通理也。
順筆提及,司馬遷的這位女兒司馬英,史上也有過一次精彩的表演。
當權臣霍光膽大包天,想把“海昏侯”劉賀的皇帝之位廢掉時,決定征求一下朝中重臣們的意見。
霍光派出自己的心腹,時任大司農的田延年,第一個來找時任丞相的楊敞。可是,這位司馬遷的女婿,卻沒有岳父司馬遷冒死為李陵辯解的勇氣和擔當,《漢書》稱“敞驚懼,不知所言,汗出洽背,徒唯唯而已……”
事實上,楊敞這時面臨的選擇題,并不是劉賀的立與廢,而是自己的生與死。可是,在這個關鍵時刻,他由于缺乏應變之才,居然不知道如何選,這導致田延年頗為不耐煩。眼看,田延年這一走,楊家就要攤上大事了。
幸好一,田延年腎功能不好,談話中途去楊家的衛生間,尿了一泡尿。
幸好二,楊敞有個英明的老婆司馬英。
幸好三,司馬英預感到田延年上門必有大事,一直躲著在偷聽。
看到田延年去尿尿,司馬英趕緊跑出來,對還在發抖的楊敞說:“此國大事,今大將軍議已定,使九卿來報君侯。君侯不疾應,與大將軍同心,猶與無決,先事誅矣。”——概括成一句話,就是:你再不痛快答應,我們全家都要掉腦袋了。
楊敞這才猛醒過來,于是和司馬英一起,向尿完爽哉歸來田延年表示:“請奉大將軍教令”,這才成了漢宣帝時期的定策功臣,這才保證了弘農楊氏在漢朝的持續興盛。
司馬英果然不愧為司馬遷的女兒。
最后要說明一下的是:對于同樣是“姓楊的”著名的楊家將,無論是史上真實存在過的,還是后來被演義出來的,都沒有資料表明他們出自弘農楊氏。
我也很遺憾,但這是事實。
(注:本文寫作參考了《楚亡:從項羽到韓信》,李開元著,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特此說明,并致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