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禪語機言何人識
一、撥火正意——溈仰宗
我們先從六祖慧能的徒孫馬祖道一說起。
《景德傳燈錄》里說,當年六祖告訴他的徒弟南岳懷讓禪師:“向后佛法從汝邊去,馬駒踏殺天下人”,說你的門下將會出一個“踏殺天下人”的馬駒,這個“馬駒”,就是后來的馬祖道一。
馬祖道一禪師,也叫江西道一或者洪州道一,因為俗姓馬,所以被后人尊稱為馬祖。那么這位馬祖是如何“踏殺天下人”呢?
有個法名水潦的和尚來參見馬祖,問道:“如何是西來之意?”這個問題可以理解成達摩祖師從西方來傳教是為什么,或者說傳來了什么,總之,“西來意”是禪宗的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們在后邊的故事里還會碰到。
馬祖聽完沒有正面回答,而是說:“禮拜著!”
水潦當下就要俯身禮拜,馬祖突然當胸一腳,立時把水潦給踏倒了!
水潦和尚也算很有慧根,當下就悟到了,哈哈一笑說:“也大奇,也大奇!百千三昧,無量妙義,只向一毫頭上,識得根源去。”
妙義在哪里呢?很難去詳細描述,只是那一“踏”,確實亮了。讓你禮拜就禮拜,自心自性何在?還不該“踏”?
其實“踏殺天下人”,未必就真是“踏殺”,而是傳達出了馬祖對教導禪悟這份事業的巨大貢獻。我們前邊提了一句,說從馬祖道一和他的傳人百丈懷海開始,有了專屬禪學教育的“叢林禪院”,禪僧再也不必寄身于其他寺廟去學習了。
有了禪院,就有了禪宗的獨特師徒傳承,也有了老師教導學生時的各種佳話,以“師徒唱和、默契圓融”為特點的溈仰宗很快就產生了。
溈山靈佑禪師(公元771年~公元853年),俗姓趙,福州人。
靈佑十五歲出家,開始游歷求學,但在學習了很多佛教經典之后,他反而覺得“諸佛至論,雖則妙理淵深,畢竟終未是吾棲神之地(五代時期佚名著《祖堂集》)”,雖然佛經里講了很多道理,但是自己始終沒有找到那份“自心”。
因此,二十三歲時,靈佑前去拜見百丈懷海禪師。憑著過人的悟性和資質,靈佑很快就得到了百丈的欣賞,成為上座弟子。
有一次,應該是一個冬天,百丈覺得有些冷,就問一旁的靈佑,“汝撥爐中有火否?”你去看看這火盆里是不是沒火了?靈佑過去用木棍把火盆里的炭翻了翻,說真滅了,沒火了。百丈笑了笑,想借此點化靈佑,他走過去,把炭再往深里挑,果然挑出一個火星,然后對靈佑說,分明是有火的,怎么能輕易說沒有呢?靈佑當下大悟。
第二天,師徒兩個又一塊兒上山,百丈讓靈佑找東西生火,靈佑隨便在地上撿起一根枯枝,吹了兩下,對師傅說,這里有火,實際上真有沒有火不知道,但百丈對他的表現很是滿意。
這是說靈佑禪師開悟的公案,大禪師悟到了什么呢?禪宗妙處就在于只有領悟的本人才知道具體悟到的內容,其他人則只能猜測,想來“不立文字、直指人心”是有根據的,我們常說“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也是同樣的道理。雖說“不可說”,但猜測一二也無傷大雅吧。火盆里有沒有火、樹枝里有沒有火并不重要,對事物追求深度的不同往往就會造成理解的不同,要獲得真正的禪法,不在于表面的深度,重要的應該是心的感悟。
《祖堂集》里還記載,撥火之后百丈告訴靈佑:
“此乃暫時岐路耳;經云:欲見佛性,當觀時節因緣;時節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憶;方省已物,不從他得。”
沒有看到火盆深處的火星,是暫時的歧路,要尋找適當的時機走出來,從而了然于心。
后來,百丈想選一個優秀弟子去溈山禪寺當主持,他叫來幾個上座弟子,準備來一場考試。百丈在禪房中放了一個凈瓶,問說,這凈瓶除了叫凈瓶還能叫什么?弟子們懵了,凈瓶就是凈瓶,還能叫什么呢?叫“圣瓶”?大伙兒當下都猜不透老師葫蘆里賣的什么藥。這時,有個叫華林的首座心想凈瓶畢竟是圣物,總不能亂叫吧,于是說“不可喚作[木突](左木右突)也”,[木突]是指柴禾,華林的意思是叫啥都行,反正不能叫柴禾。百丈一聽,沒說話,轉過來讓靈佑回答,靈佑二話沒說,大踏步走過去一腳踢翻了凈瓶。真有當年馬祖的風范!
靈佑的大膽一踢,體現了對待事物“無執著分別”的大氣,也合了當年馬祖“踏人”的公案。結果,自然是靈佑作了溈山禪寺主持。
靈佑禪師在溈山開壇宏法,被尊為溈山禪師。
之后,有一個法名慧寂的沙彌來找靈佑禪師求學,靈佑問他:“汝是有主沙彌,無主沙彌?”慧寂回答說:“有主。“靈佑又問:“主在甚么處?”這里的“主”指給沙彌剃度的師傅,也可以抽象地理解為“信仰”,大約同時期的趙州從諗禪師也有類似的公案。既然“有主”,那“主”在什么地方呢?靈佑禪師問的也是一語雙關。只見慧寂沒說話,而是從西邊走到了東邊。他這一走,表示了“主”不常在,或者所謂的“主”就是自心,是跟著自身而動。靈佑見了,覺得這個沙彌很有慧根。慧寂接著問老師:“如何是真佛住處?”靈佑告訴他:“以思無思之妙,返思靈焰之無窮,思盡還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很深邃的話,從字面上看,強調了“返思”、“還原”和“本性”,“真佛”就在自心了。
慧寂言下徹悟,從此跟隨靈佑禪師學習多年,后來在仰山傳法,被稱為仰山禪師。
仰山慧寂禪師(公元814年~公元890年),俗姓葉,韶州人。其實慧寂自幼就想出家,可是父母不允許,可他是個烈性子,在十七歲時自斷兩個手指以明志,才如愿出家了。慧寂學有所成后在仰山發展,據說有東來的學僧聽了他的講論,十分佩服,尊稱他為“仰山小釋迦”。
后人便將這兩位禪師所開的宗派稱為溈仰宗。溈仰宗在禪宗七派中開宗最早,但也衰沒最早,在宋初就已斷嗣。不過師徒傳承的禪學故事,還是讓后輩佛學者津津樂道。
師傅撥火,徒弟正意;徒弟拾柴,師傅會心。
正在更新,感謝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