褒姒
司馬遷的<<史記>>上這樣說西周的滅亡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說(即“悅”)之,為數舉烽火。其后不信,諸侯益亦不至。”
西周時代,有一名美女,叫做褒姒;古褒國的人為了贖罪,將她獻給天子周幽王。褒姒生性不愛笑,幽王為取悅褒姒,舉烽火召集諸侯,諸侯匆忙趕至,卻發現并非寇匪侵犯,只好狼狽退走。后來,褒姒勾結權臣,廢申后和太子(宜臼)。申后之父聯絡鄫侯及犬戎入侵,周幽王舉烽火示警,諸侯以為又是騙局而不愿前往,致使幽王被犬戎所弒,褒姒亦被劫擄,鎬京 ?從此淪陷。
但這個歷史更多的故事性和傳奇性質讓很多專家質疑。
文獻記載完全相左
證據1:清華簡作為最早的證據
2012年初,北京清華大學整理獲贈的戰國竹簡(“清華簡”)時,發現竹簡上的記述與“烽火戲諸侯”相左。清華簡是已知最早記載這段歷史的文獻,可靠性最高。
清華大學收藏的戰國竹簡記載,周幽王主動進攻原來的申后外家申國,申侯聯絡戎族打敗周王,西周因而滅亡。竹簡上并沒有“烽火戲諸侯”的故事。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劉國忠教授稱,史學界就此可以斷定烽火戲諸侯并非西周滅亡的原因,甚至可以斷定這個故事根本就是編造。
美人一生坎坷
證據2:史記與西周年代相差400余年
有文獻記載褒姒生于周幽王前一個朝代,那周幽王繼位之際,一個已經60多歲年老色衰的美人可以這樣得皇帝歡心嗎?可見歷史總是三人成虎~
司馬遷處在西漢末年,烽火戲諸侯出現在西周末年,兩者相差400多年,他的掌握根據長期的民間傳說并不可信。
烽火戲的是諸侯,還是西周
證據3:歷史服務于政治
歷史需要一個罪人,一個龐大的帝國頃刻覆滅,大家津津樂道。歷史大多都是由男人書寫,所以罪人就是美人。
有史料記載,周幽王時代申侯勾結外人,周幽王任用小人,而偶發的地震誤解百姓以為上天懲罰周幽王,正逢周幽王廢黜的太子勾結周邊國家殺死伯服(褒姒的孩子),周幽王這才民心盡失。這才是西周真正滅亡的原因~
無辜的褒姒
證據4:烽火臺早于長城
戰國之前都是車站,周邊諸國需要幾天時間不同到達,如果看到大家一起來到不可能,如果看到大家陸續到達也需要好幾個月。
如果為了看到戲諸侯,周幽王和褒姒可能需要在鎬京扎營好幾個月,還要完美的安排好先到的和后到的諸邊小國,如齊,魯等。
司馬遷不考證寫上去真是冤枉了褒姒
文化人